卖炭翁-苦官市也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上一尺雪,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他们用半匹红色的薄纱和一丈长的绫布,挂在牛头上,作为买下这车木炭的代价。
去完善
释义
红纱、绫:均为丝织品;充炭直:充当木炭的价值。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凝练的语言,刻画了一个卖炭老人辛勤劳作却备受欺凌的形象,揭示了封建社会底层百姓的苦难生活。开篇描绘了卖炭翁艰苦的工作环境——“伐薪烧炭南山中”,以及他饱经风霜的外貌特征,使读者感受到他的艰辛与不易。接着,“心忧炭贱愿天寒”一句深刻表现了劳动人民矛盾的心理状态:为了生计,不得不祈求恶劣天气,这种无奈令人唏嘘。
后半部分通过具体事件展现“宫市”的黑暗本质。一夜大雪之后,宦官带着随从出现,他们假借皇命强行低价收购木炭,甚至仅用微不足道的丝织品便打发了老人。这一情节不仅突出了统治阶级对普通民众的残酷剥削,还反映了当时法律制度的虚伪与腐败。
整首诗结构紧凑,叙事清晰,情感真挚动人。诗人没有直接发表议论,而是通过细腻的描写让事实本身说话,从而达到了强烈的批判效果。这种寓理于事、含蓄深沉的艺术手法,使得作品具有极高的思想价值和审美意义。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出自白居易之手,属于他讽喻诗中的佳作。当时白居易正任职左拾遗,这是一个能够直接向皇帝进谏、针砭时弊的职位。在任期间,他对社会底层民众的生活状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目睹了官府以低价强买民物的“宫市”现象,对此深感痛心与不平。于是,他写下《卖炭翁》,通过刻画一位辛苦劳作却饱受压榨的老翁形象,揭露和批判了这种不公平的社会现象,表达了对劳动人民深切的同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