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魏衍同登快哉亭
经时不出此同临,小径新摧草旧侵。
欲傍江山看日落,不堪花鸟已春深。
来牛去马中年眼,朗月清风万里心。
故著连峰当极目,回看幽径遶双林。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经过一段时间,这里依然风景如画,小径旁的草地上刚刚新生的小草开始覆盖原先的旧草。
想要在这里观赏壮丽的江河山色,并在黄昏时分欣赏美丽的日落,却被这春天里繁茂的花鸟吸引走视线。
看到耕牛离去,马匹也四处游荡,这是在述说着中年的疲惫和迷茫;明月清风,却是那个心怀万里的人心中的向往。
因此我选择在这连峰之间遥望远方,回头看看那些曲折的幽径上环绕着双林的美景。
去完善
释义
1. 经时:长时间,经过一段时间。
2. 小径新摧草旧侵:小径,小路;摧,毁坏;草,指杂草;旧,以往,过去;侵,侵犯,这里引申为生长蔓延。这句意思是小路有新近被毁坏的痕迹,而杂草则不断蔓延。
3. 欲傍江山看日落:傍,靠近,依傍;江山,江河与山川,代指自然景色;日落,太阳落山的时候。这句是说想要靠近江河山川欣赏美丽的日落景象。
4. 不堪花鸟已春深:不堪,承受不住,表示出乎意料或不能忍受;花鸟,泛指春天的花朵和鸟类;春深,春天快要结束的时候。这句是感慨春天即将逝去,花鸟也无法留住春天的脚步。
5. 来牛去马中年眼:来牛去马,指时间的流逝;中年,人年龄渐长,心智成熟的时期;眼,眼界,视野。这句是说随着年龄增长,人生阅历逐渐丰富,眼界也变得开阔。
6. 朗月清风万里心:朗月,明亮的月亮;清风,轻柔的风;万里心,胸怀宽广,有远大的抱负。这句是表达在美好的夜晚,仰望明月,感受清风拂面,让人心胸宽广,生出万里的豪情壮志。
7. 故著连峰当极目:故著,故意安排;连峰,连绵起伏的山峰;极目,尽力远望。这句是说特意安排登上高峰,以便尽情地欣赏远方的景色。
8. 回看幽径遶双林:回看,回头看;幽径,幽静的小路;遶,围绕;双林,指佛教中两位著名的法师,这里借指寺庙。这句是在欣赏完远方的景色后,回头再看看沿途的风景,感叹时光流转,世事如梦。
去完善
赏析
本诗为陈师道登上快哉亭时的即兴之作。首先描述了诗人与友人共同赏景的情景,其次抒发了江山的壮丽及鸟儿的啼鸣,最后表达了诗人对故土深沉的热爱以及晚年恬静的心境。诗人借以描绘自然之景为契机,寓情于景,寄寓了对故乡、友情的深厚眷恋,以及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和魏衍同登快哉亭》是北宋诗人陈师道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为公元1095年前后,即宋哲宗绍圣年间。在这段时间里,陈师道正处于人生的低谷期,他的仕途并不顺利,曾多次遭到贬谪。
在宋哲宗时期,北宋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政治斗争激烈。当时的新党与旧党之间的权力斗争非常严重,陈师道作为旧党的成员,受到了新党的打压。他在这个时期的作品大多表现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对个人遭遇的无奈。
《和魏衍同登快哉亭》正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诗中,陈师道通过对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与友人共度时光的愉快心情。然而,这种愉快的心情背后,隐藏着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诗人以快哉亭为题,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困境的不满。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