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辽作十四首 其五
寒日川原暗,颠风草木昏。
捉襟愁肘见,语客畏声吞。
旷荡疑人少,仓皇觉马奔。
勿惊销髀肉,长遣节旄存。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冬日里的河流平原显得昏暗,狂风使得草木更加昏黄。我用手拉紧衣襟来遮挡寒冷,却又因捉襟见肘而倍感忧愁。面对客人,我的声音也变得胆怯而吞吞吐吐。空旷的地方让我觉得似乎人烟稀少,突然的惊慌使我感觉马儿在狂奔。请不要担心这寒风会消磨我的壮志,我会时刻坚守信仰和节操。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使辽:出使辽国。辽,即辽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北方民族政权。
2. 刘跂:北宋文学家,曾任秘书省正字、校书郎等职。
3. 川原:河流和原野。
4. 颠风:疾风。
5. 捉襟愁肘见:形容贫困潦倒的窘状。
6. 语客畏声吞:与人交谈时因害怕而声音吞吞吐吐。
7. 旷荡:空阔宽广。
8. 销髀肉:指骑马过多导致大腿肌肉松弛。
9. 长遣节旄存:长期派遣使者保持与辽国的交往。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寒冷的日子里行走在川原上,周围的景色显得昏暗不明。狂风席卷过草地,使得草木都陷入了昏暗之中。当作者努力保持衣襟整齐时,却因为衣衫褴褛而难以掩饰内心的困窘,因此在与友人交谈时也显得吞吞吐吐。
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诗人感觉到空旷的原野似乎只有他一人独行,显得孤独无助。然而,他的马却在奔跑中显得慌张失措,这更加深了诗人的恐慌感。尽管环境如此艰难,诗人却告诫自己不要害怕被抛弃,应该保持忠诚,继续前行,使自己的使命得以完成。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使辽作十四首 其五》是宋哲宗时期著名文人刘跂所作。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087年,正值北宋后期,社会矛盾逐渐凸显的时期。这一时期,国家政治复杂,外部压力逐渐增大,边境冲突频发。然而,刘跂并没有选择逃避现实,而是勇敢地担任使者,去出使辽国以解决国家间的纷争。
在赴任途中,刘跂深刻感受到了国家危难、百姓疾苦,这让他深感责任重大。他将个人遭遇和家国情怀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运用诗歌来表达忧国忧民的情怀,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这首深沉而豪放的《使辽作十四首 其五》的创作背景。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