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宁府境内火池
泽中有火犹为革,焰出方池更异常。
气烈群山酣土赤,阳潜深地液硫黄。
书生考订言虽确,造化工夫理甚彰。
君看舆薪一杯水,物因偏胜故为强。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池塘中火燃烧,如同改造的世界;火焰跳出池塘,特别不同寻常。山川的浓烈气息如同醉倒的红土,太阳潜入地下熔化硫磺。学者研究虽然准确,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更有道理。你看那车和木头是水的容器,事物因为优势而更强。
去完善
释义
1. 遂宁府:古地名,位于今四川省遂宁市。
2. 火池:又称火井、火泉等,指地下火山活动地带形成的天然温泉。
3. 泽中:湖泽之中,此处指火池周围的水源环境。
4. 火犹为革:火仍然处于变革状态,意指火势时强时弱。
5. 焰出方池更异常:火焰从方形池塘中喷出,显得格外异常壮观。
6. 气烈群山酣土赤:热气强烈,使周围的群山都变得如酣醉后的脸红一般呈现出红色。
7. 阳潜深地液硫黄:阳光渗透到地下深处,促使硫磺矿液的形成。
8. 书生考订言虽确:文人学者对火池的研究虽然准确无误。
9. 造化工夫理甚彰:大自然的神奇鬼斧神工,其道理极其明显。
10. 君看舆薪一杯水:比喻事物因局部优势而强大。舆薪即一车柴火,杯水表示少量水分。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遂宁府境内火山口的奇特景象。诗人通过对火山口的热烈气氛和周围环境的描述,表达了自然界中事物发展的规律以及物质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首联“泽中有火犹为革,焰出方池更异常”,诗人以火山口为中心,描绘了火焰在池水中燃烧的奇异景象。这里的“泽”指的是火山口形成的湖泊,“火”则是指火山爆发时产生的熔岩。诗人通过比喻,表达了自然界的变革与生命力的旺盛。
颔联“气烈群山酣土赤,阳潜深地液硫黄”,进一步展示了火山爆发时的壮丽景观。火山喷发的热量使得周围的土壤变得赤红,而地下的硫磺在高温下变成液体,这些都是火山的能量所引发的化学反应。这两句诗充分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力量。
颈联“书生考订言虽确,造化工夫理甚彰”,诗人提到了学者的研究,指出火山现象的发生并非偶然,而是大自然运行规律的一部分。尽管学者们的理论十分精确,但大自然的力量仍然让人感到敬畏。
尾联“君看舆薪一杯水,物因偏胜故为强”,诗人通过对比,强调了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火山爆发的能量强大,但若没有适当的条件,它也无法发挥出来。这一观点揭示了事物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环境的支持,也暗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理。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名为《遂宁府境内火池》,出自南宋诗人袁说友之手。袁说友(约1140~1204)字起岩,自号东塘居士,福建福州人。他年少时游学四方,官至尚书郎、吏部侍郎。因赵汝愚被韩侂胄排挤出朝,他亦罢官,以通议大夫致仕。宁宗嘉泰四年卒,年六十五(一作六十)。有文集五十卷,已佚。
诗中所述的“火池”,是四川遂宁县的一处奇特景观,火池即温泉水积聚形成的水池,因其水温较高,水面热气蒸腾,如熊熊烈火,故得此名。袁说友在游历火池时,感叹其独特景象,挥毫写下了这首诗。
创作这首诗歌时,正值南宋末年,政治局势动荡不安,外患严重。诗人虽然身处高位,但他对时事有着深刻的见解。他曾多次上疏,论时政利弊,主张改革。然而,他的建议并未得到朝廷的重视,这使他感到忧国忧民的责任感。在此背景下,他创作了这首描绘火池美景的诗,以此来寄托他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期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