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王顺伯秘书所藏兰亭修禊帖
永和九年暮春日,兰亭修禊群贤集。
含毫欲下意已先,媚日暄风佐摇笔。
当时一笔三百字,但说斯文感今昔。
谁知已作尤物看,流传人间天上得。
天高地远閟不示,仅许一二翻摹勒。
忽然飞上白云俱,径入昭陵陪玉骨。
识真之士已绝少,真者一去嗟难觅。
纷纷好事眼空眩,只把残碑慕真迹。
萧郎袖去明真赝,定武传来差甲乙。
如丁如爪辨形似,不丰不露分肥瘠。
人亡无复见风流,漫费精神疲得失。
临川先生天下士,古貌古心成古癖。
搜奇日富老不厌,如渴欲饮饥欲食。
有时瞥眼道傍见,倒屣迎之如不及。
牙签轴已过三万,集古录多千卷帙。
平生著意右军处,并蓄兼收一何力。
赏音本在笔墨外,何必此优而彼劣。
清波万顷浑一点,明月一轮云半入。
是中元不碍真趣,气象典刑尤历历。
知我罪我春秋乎,政尔未容言语直。
我方随群厚其嗜,门户弗彊才仅立。
几年冥搜政无那,剩欲流涎分半席。
阅公善本三四五,不觉长歌书卷侧。
羲之死矣空费公家九万笺,安得斯人写金石。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永和九年的暮春时节,王羲之等人相聚于兰亭,共同举办了一个修禊活动。他们聚集在一起,手持毛笔,趁着阳光明媚、春风轻拂,开始挥毫泼墨。王羲之当时的书法造诣已达炉火纯青之境,仅用一笔便写出了三百字的《兰亭序》,感叹文学与时光的交错。世人皆惊叹他的书法成就,这份作品也在民间及天堂间广泛传颂。然而,由于天地之间的遥远距离,只有一二翻版能够模仿原作的神韵。这幅佳作最终成为昭陵的陪葬品,与唐太宗李世民的遗骨相伴。如今识真之士已寥寥无几,真正懂得欣赏的人更是难以寻觅。许多好事之人只能盲目欣赏那些残碑古画,希望能够一睹真迹的风采。
萧翼鉴定出《兰亭序》的真伪,传世的定武本差别则在于甲、乙两刻。辨识字迹是否真实,要看它的字形、笔画是否自然流畅,而非矫揉造作。随着岁月流逝,人们已经无法目睹王羲之的风流神采,却还在拼命研究其中得失。
王安石的诗词独步天下,他以独特的审美趣味收集了三万轴书法作品,编纂了许多古籍书目。他对王羲之的偏爱体现在书画作品中,集古录众多达千卷之多。他十分善于鉴赏艺术品,认为艺术之美并非仅限于笔墨之间,而是源于内心深处的共鸣。在他的眼中,艺术作品如同一轮明月挂于云间,虽藏而不露,却依然让人陶醉不已。虽然众说纷纭,但他依然坚持自己的艺术观。
数年间,我也曾跟随王羲之的脚步,努力拓宽自己的艺术视野。在这个过程中,我所做的只是顺应自己的内心喜好,并不强求达到某种高度。但我仍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能够与大家共享这门艺术的魅力。现在我已经翻阅过关于王羲之的大量资料,忍不住要在此高歌一曲,以表敬意。王羲之已逝,留给后人无数感慨。谁能继承他的衣钵,继续书写金石之声呢?
去完善
释义
《题王顺伯秘书所藏兰亭修禊帖》是宋代诗人袁说友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诗中主要描述了兰亭修禊的故事以及书法家王羲之的书法艺术。以下是部分诗句的注释:
1. 永和九年暮春日:永和九年指公元353年,是东晋穆帝司马聃的年号。暮春是指春天最后一个月,即农历三月。
2. 兰亭修禊:王羲之等人在绍兴兰亭举行的一次雅集活动,时间是农历三月三日,这一天被古人认为是祛除疾病、祈求平安的日子。
3. 媚日暄风:媚日是形容太阳的光彩,暄风是暖风的意。
4. 天高地远閟不示:天高地远表示王羲之的书法无法轻易得到。閟不示是封锁起来不让世人看到的意思。
5. 昭陵陪玉骨: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和王皇后的陵墓。玉骨是形容王羲之书法的高雅品质。
6. 定武传来差甲乙:定武是唐代的一个郡名,这里用来指代王羲之的书法。差甲乙意为从各种版本中挑选出较好的作品。
7. 人亡无复见风流:这句诗是说王羲之已经去世,人们无法再见到他的风采。
8. 临川先生天下士:临川是唐朝诗人杜甫的别号。这里用杜甫来比喻王羲之。
9. 集古录多千卷帙:这句话是描述王羲之收藏了很多古字画。
10. 清波万顷浑一点:这句诗是用水波来形容王羲之书法的韵味。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关于王羲之《兰亭序》的题诗。诗人袁说友通过对兰亭序的赞美和对古人高尚品德的追求,表达了对于书法艺术的热爱与执着。
首联“永和九年暮春日,兰亭修禊群贤集”描绘了王羲之创作的背景:永和九年的一个春日下午,众多文人墨客齐聚兰亭,举行修禊活动。这种场合激发了王羲之的创作激情。
颔联“含毫欲下意已先,媚日暄风佐摇笔”描述了王羲之挥毫泼墨的场景:他饱含深情地准备下笔,阳光和煦的风吹动着他的衣袂,也仿佛在为他助兴。
颈联“当时一笔三百字,但说斯文感今昔”赞叹王羲之的书法技艺,仅用一笔就书写了三百字,充分表达了古代文化的厚重与历史感。
接下来几联,作者通过对比王羲之的墨宝和其他书法作品,以及描述王羲之作品在历史中的流传,表达出王羲之及其作品的珍贵与独特。
而后,诗人通过赞美王羲之的人品及对于书法艺术的执着,表达了自己对他的崇敬之情。在尾联,诗人感慨王羲之逝去,不禁叹息无法再见到这位书法家的风采,同时也期待能有像王羲之一样的人才出现,传承其金石之声。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题王顺伯秘书所藏兰亭修禊帖》是南宋诗人袁说友的一首题画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为公元1246年,正值南宋时期。在这一年间,袁说友任江西提点刑狱公事,转工部员外郎,因论事不合去官。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南宋政治腐败,战乱频繁,人民生活困苦。袁说友在宦海浮沉,对现实有所不满。他游历各地,结识了许多文人墨客,交流书画技艺。在这首诗中,袁说友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友情的珍视。
在人生际遇方面,袁说友一生勤奋好学,以诗文名世,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国子正、太学博士等职。他在任职期间,与王顺伯相交甚密,共同探讨书画艺术。这首题画诗正是他们友谊的见证。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