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灯檠花
老死儒生习未除,残膏分得燎原余。
一枝冷焰摇清夜,要读生前未了书。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年老的学者还在努力去除坏习惯,就像在广袤的原野上留下残存的脂膏一样。他们点燃一支冷静的火焰,在清冷的夜晚里阅读着生前未完成的书籍。
去完善
释义
1. 老死:比喻诗人晚年仍旧执着于读书的情景。
2. 儒生:指诗人的身份,表明其学识渊博。
3. 习:此处的习是指习性或习惯,表示诗人养成的一种习惯,即热爱阅读。
4. 残膏:此处指的是墨水的意思,形容诗人手中的笔犹如烧尽的火光一样照亮着他的人生。
5. 燎原:原意是燃烧整片原野的大火,这里用来比喻诗人读书的热情。
6. 一枝冷焰:形象地描述了鬼灯檠花的微弱的火光,强调了即使年老,诗人依然保持对知识的渴求。
7. 清夜:描绘出深夜寂静的环境,与“一枝冷焰”相互映照,更突出了诗人读书的精神面貌。
8. 要读生前未了书:表达了诗人努力弥补遗憾的愿望,意即诗人希望在有生之年读完所有想读的书。
去完善
赏析
《鬼灯檠花》这首诗歌以“鬼灯檠花”为题,喻指诗人的壮志未酬、遗愿未尽的遗憾。诗人将自己比喻为一位老死的儒生,虽有丰富的学识和壮志,却未能在世间大展身手,只能留下残膏一般的智慧和火光。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命运多舛的感慨,以及对生前未竟事业的惋惜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鬼灯檠花》是清代诗人缪鉴的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五言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清朝康熙年间(1662-1722年),正值国家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诗人缪鉴身处江南地区,那里的自然环境秀丽,山川河流交错纵横,为诗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缪鉴本人早年勤奋好学,但由于时运不济,科举失利,使他未能实现仕宦的愿望。这种人生经历使他对自然界的美有了更深的体悟和感慨。
从时代背景来看,康熙年间正值清初,社会相对稳定,人民生活较为安宁。但由于封建统治的压迫,民间仍有许多矛盾和问题。与此同时,清代文学以诗歌为主,尤其是山水田园诗颇为盛行,反映了当时文人墨客对自然的向往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缪鉴通过对鬼灯檠花的描绘,表达了他对自然美和人文精神的关注与思考。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