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悟空寺
不到招提二十霜,眼明犹识鲁灵光。
云餐已供伊蒲塞,风铎犹传替戾冈。
新寺金汤龙化远,旧家王谢燕飞忙。
行人指点簪犀地,十里春风土尚香。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20年不到我在招提静修,眼睛依然明亮能识别出鲁地的宝光。
云雾般的斋饭已经供养给了比丘尼,风铃的声音还在传递着内心的宁静。
新的寺庙如金汤龙般变化远离世俗,旧时的王谢人家燕子飞来飞去格外忙碌。
路上的人们指点着我插着犀角的地方,十里的春风吹过这泥土依旧飘香。
去完善
释义
1. 招提:寺院别称,这里指悟空寺。
2. 二十霜:表示时间久远,即作者与悟空寺阔别已有二十年。
3. 鲁灵光:原指古兖州刺史部治所,现指山东地区;此处借指悟空寺所在的地点。
4. 云餐:僧人素食,意指僧人在寺院中生活。
5. 伊蒲塞:伊蒲是僧人的粮食,塞是饱足的意思;此处表示供应僧人的食物。
6. 风铎:寺庙檐角悬挂的铜铃,风吹时作响。
7. 替戾冈:一说为山谷名,另一说为《山海经》中的地名,此处具体含义需根据上下文判断。
8. 金汤:坚固如金汤,形容城堡、山门等的坚固;此处借喻悟空寺建筑的坚固。
9. 龙化远:“龙”有雄伟之意,此处寓意悟空寺的高大壮观。
10. 王谢:东晋时士族王导和谢安两大家族,此处指代达官显贵。
11. 燕飞忙:燕子在空中快速飞翔;寓意繁华景象。
12. 簪犀地:“簪”古代贵族佩戴的头饰,“犀”犀牛角,因其质地坚硬而被用作饰品;簪犀地泛指富贵人家居住的地方。
13. 十里春风土尚香:意为春风拂面,佛地的泥土仍散发出清香;象征着悟空寺及周围环境的宁静祥和。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题悟空寺”,描述了诗人对悟空寺的所见所感。诗中表达了作者在漫长的岁月后,仍能清晰地回忆起这座寺庙的美景。此外,诗歌还以云餐、风铎、新寺和旧家为线索,展现了佛教文化的历史变迁和人文气息。
第一句“不到招提二十霜”,作者提到自己已经经历了二十年的沧桑,暗含了对时间的感慨和对世事无常的叹惋。接着诗人用“眼明犹识鲁灵光”,来表示尽管岁月的流逝,但依旧能够清晰记住悟空寺的美景。这句既是对往事的怀念,也是对眼前景象的赞美。
在接下来的三、四两句,“云餐已供伊蒲塞,风铎犹传替戾冈”,诗人写到了悟空寺的宗教活动和历史积淀。云餐是指佛教徒的素食;伊蒲塞是僧人进食时敲击的木鱼声;风铎则指寺庙中的风铃。这些元素串联起了一幅充满禅意的画面,传达了寺庙宁静致远的氛围。
五、六两句“新寺金汤龙化远,旧家王谢燕飞忙”,则是诗人对历史的反思和对现实的关注。新寺代表了佛教文化的新生,而金汤龙化则是对未来的一种展望;旧家王谢则代表过去的人和事,燕飞忙则是形容时光流转之快。这两句看似分离的场景,实则暗含了古今交替、物是人非的深意。
最后两句“行人指点簪犀地,十里春风土尚香”,诗人将镜头拉回眼前,描绘了一幅行人络绎不绝的景象。簪犀地是指出家人的住处,即指悟空寺;春风十里则是用来表达春天的美好。这最后的景色描绘,意味着无论时间如何更迭,悟空寺仍然承载着美好的记忆和文化传承。整首诗借景抒情,意味深长。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题悟空寺》是明朝诗人缪鉴创作的一首描绘悟空寺景象的诗歌。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明朝中期,大约在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这个时期,中国的经济、文化和艺术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佛教文化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
在明朝中期,缪鉴曾任江苏巡抚,后因故被贬谪到云南。在这个人生转折点,他来到了悟空寺,感受到了寺庙的宁静与美丽,于是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诗篇。在这首诗中,缪鉴通过对悟空寺周围环境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佛教信仰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