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咏月 其二

标题包含
咏月 其二
既雨中秋望,纤毫桂影分。 魄高疑压雾,香动欲冲云。 稍窘痴蟾窟,全惊睡鹊群。 孤清若个畔,玉笛片时闻。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苏泂(1094年-1176年),字召叟,一字浩然,号东波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他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苏轼的堂弟,与苏轼、苏辙并称为“三苏”。 苏泂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深受苏轼、苏...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秋雨中的中秋节景色,桂花树的影子清晰可辨。 月光皎洁如同被雾气笼罩,香气扑鼻似乎要冲上云霄。 月亮稍稍躲进云层,喜鹊们都被惊醒。 在这宁静的夜晚,偶尔能听到玉笛的声音。
去完善
释义
1. 既雨:指已经下过一场雨。 2. 纤毫:形容极其细微的东西。这里用来形容月亮的轮廓在雨后的天空中分外清晰。 3. 桂影:指月亮的影子。古人有嫦娥奔月的神话,相传月中有桂树,因此用“桂影”来指代月亮。 4. 魄高:指月亮高挂在天空之中。 5. 痴蟾:指痴愚的蟾蜍,即月宫中的玉兔。 6. 孤清:形容孤独而清静的环境。 7. 若个畔:指在某个不知名的角落。 8. 玉笛:用玉石制作的笛子,发出悦耳的声音。
去完善
赏析
《咏月 其二》这首诗是诗人苏泂通过对中秋节的月亮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和描绘,表达了他对中秋节的感悟。诗中通过“纤毫桂影分”、“魄高疑压雾”、“香动欲冲云”等语句,展现了中秋夜月的景象。诗人又以“痴蟾窟”、“睡鹊群”为喻,描绘了月亮在高空中孤独悬照的形象,传达出了一种超脱尘俗的意境。最后,诗人用“玉笛片时闻”收尾,暗示了人们在欣赏中秋明月的同时,还能感受到团圆之乐。整首诗层次分明,意象丰富,给人以深刻的美感体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咏月 其二》是南宋诗人苏泂的著名诗篇,创作于公元1190年左右。在那个时候,中国正处于北宋灭亡、金兵入侵之后的动荡时期。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民族危机感严重,文人墨客们多借诗言志,抒发胸臆。 苏泂生活在南宋初期,历经世事沧桑,对家国之悲有着深刻的体验。作为一位忧国忧民的诗人,他以咏月为主题,表达了个人身世之感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在《咏月 其二》中,苏泂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将明月比作故友,表达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他借月抒怀,感叹时光的流逝,以及世事的无常。 此外,该时期的诗歌创作受到宋代新儒学的影响,强调个人修养和人格独立。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个人的情感体验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苏泂的《咏月 其二》成为了一首充满家国情怀和个人情感的佳作。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