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弟普山请赞
头发鬔松,耳轮卓朔。
踞坐当轩,权衡在握。
任你德山临济棒喝交驰,到他面前一点用不著。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头发松散,耳朵轮廓明显。
靠窗而坐,掌握大局。
无论你以何种方式教诲,到他这里都无济于事。
去完善
释义
1. 头发髼松:指头发蓬松散乱的样子,用来形容普山(即徒弟)不拘小节的形象。
2. 耳轮卓朔:耳朵轮廓分明的样子,表示普山外形端正。
3. 踞坐当轩:以腿伸在前,身体倾斜的姿势坐在窗户前。轩,指窗户。
4. 权衡在握:比喻掌握了判断事物的标准或权力。这里可以理解为普山有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能力。
5. 德山、临济:分别指的是佛教禅宗的两个著名禅师德山宣鉴和临济义玄,他们的教诲通常通过棒喝的形式传达,但普山对他们的教导无动于衷,表现出一种超然的态度。
6. 用不著:不需要,不起作用。
去完善
赏析
这首《徒弟普山请赞》以生动的形象描绘了普山禅师的风采与精神。诗人以“头发鬔松,耳轮卓朔”的形象开篇,展示出普山禅师不拘小节、豪放不羁的个性。接下来,诗人描述普山禅师“踞坐当轩,权衡在握”的姿态,彰显出其高瞻远瞩、掌控大局的气度。接着,诗人提到德山和临济两位禅宗大师的棒喝教法在他面前毫无作用,表明普山禅师已经超越了世俗的教条,达到了自由的境界。整首诗通过对普山禅师形象和精神的高度概括,传达了禅宗大师的智慧与超脱。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徒弟普山请赞》是南宋诗人释慧开创作的一首赞美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为公元1187年至1245年之间,即南宋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战乱频繁,民不聊生。
释慧开作为一位僧人,他的人生际遇也充满了坎坷。他曾四处云游,参访名师,寻找佛法的真谛。在旅途中,他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和百姓的痛苦,这使他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认为,只有通过修行,才能摆脱生死轮回的束缚,达到解脱的境界。
在同时间段内,南宋社会政治环境复杂多变,佛教受到严重打压。然而,尽管面临诸多困难,释慧开仍然坚定地信仰佛教,致力于弘扬佛法。他用诗歌的形式,表达了对徒弟普山的赞誉和对修行的深刻理解,展现了佛教慈悲为怀的精神风貌。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