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山中雨

标题包含
山中雨
盈盈池上花,瑟瑟花下雨。 双双蛱蝶伴,对对鸳鸯侣。 池鱼金作鳞,鱼虎翠为羽。 兀坐一山春,山春愁独语。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苏泂(1094年-1176年),字召叟,一字浩然,号东波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他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苏轼的堂弟,与苏轼、苏辙并称为“三苏”。 苏泂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深受苏轼、苏...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池塘中花开得如此艳丽,花儿在细雨中轻轻摇曳。一对对的蛱蝶相伴起舞,鸳鸯也在水中成双成对地游弋。池塘中的鱼儿披着金色的鳞片,而那些色彩斑斓的鱼则如同翠鸟般优雅。我独自坐在春天的山巅,望着这美丽的景色,心中却充满了忧愁与哀伤。
去完善
释义
1. 盈盈:形容水波荡漾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池塘中水光粼粼的样子。 2. 瑟瑟:形容风吹草木的声音。 3. 金作鳞:指金鱼在水中游动时闪烁金光,如同鱼鳞一般。 4. 鱼虎:一种鱼类,即常说的“蓝点熊猫”鱼,其身上的蓝色斑点就像熊猫的眼睛一样。翠为羽:翠,绿色;羽,羽毛。这句话是说这种鱼的翠绿颜色就如同翠鸟的羽毛一样鲜艳。 5. 兀坐:独自坐着。 6. 山春:春天的山景。
去完善
赏析
苏泂的《山中雨》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山中雨景图。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将自然景物巧妙地融入到诗歌之中,展现了山中雨的独特魅力。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首联“盈盈池上花,瑟瑟花下雨”中,诗人以“盈盈”形容花朵的美丽,又以“瑟瑟”描述细雨的声音,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春意盎然的山中,感受到春雨滋润大地的气息。同时,这两句还暗示了雨中的花儿显得格外娇艳,为下文的双双蛱蝶、对对鸳鸯的出现铺垫了情感基调。 颔联“双双蛱蝶伴,对对鸳鸯侣”中,诗人以蛱蝶和鸳鸯这两种具有美好寓意的生物象征成双成对的情侣,进一步强调了在春雨中亲密相伴的美好景象。这一联与首联相呼应,共同构建了一个宁静祥和的雨中美境。 颈联“池鱼金作鳞,鱼虎翠为羽”中,诗人用“金作鳞”来形容池鱼在雨中闪现出金光闪闪的鳞片,用“翠为羽”来描绘鱼虎的绿色羽毛,展示了雨后山中美景的神秘与活力。这两句不仅丰富了诗歌的意象,还为整首诗增添了层次感和立体感。 尾联“兀坐一山春,山春愁独语”中,诗人通过“兀坐”一词表现出自己独自静坐在山中的形象,又通过“山春愁独语”表达了诗人在观赏美景时所产生的一丝哀愁。这种情感上的反差使诗歌更具张力和深度,也突显了诗人细腻的情感体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山中雨》是南宋诗人苏泂创作的一首描写山间雨景的七言绝句。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时期,具体年份不详。在南宋初期,社会动荡不安,金兵南侵,国家山河破碎,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这种背景下,许多文人墨客纷纷投身抗金事业,抒发忧国忧民之情。 苏泂(1190-1250),字召叟,一作名泂,字召叟,晚年自号苍洲老人,原籍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州),徙居嘉兴(今浙江嘉兴)。他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人,不仅在文学上有很高的造诣,还在史学、经学等方面有很深的研究。他在南宋时期担任过一些地方官职,但由于时局动荡,他的仕途并不顺利。 《山中雨》这首诗描绘了山中雨后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在这首诗中,作者通过对山中雨景的描绘,表达了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和眷恋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他对战乱时代的无奈和对和平生活的期盼。总的来说,这首诗既体现了作者的个人情感,又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时代背景。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