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泉
淅淅梦初惊,幽窗枕簟清。
更无人共听,秪有月空明。
急想穿岩曲,低应过石平。
欲将琴强写,不是自然声。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轻轻梦刚醒,清幽窗户伴着清凉竹席。
没有人一起聆听,只有明月照亮夜空。
急忙想要穿越岩石曲折处,应该是低低掠过石头平稳地。
试着用琴声描绘出来,却不是自然的声音。
去完善
释义
1. 淅淅:象声词,形容泉水潺潺流动的声音。
2. 梦初惊:指作者被泉水的声音从梦中惊醒。
3. 幽窗:指宁静的窗户,与外界隔绝。
4. 枕簟:指枕头和竹席,这里借指睡眠的地方。
5. 更无:表示没有别的。
6. 空明:指月光洒在水面上,水面显得明亮。
7. 急想:表示猜测或想象。
8. 穿岩曲:指泉水穿过山岩曲折流出的景象。
9. 低应:表示推测或估计。
10. 过石平:指泉水在平整的石面上流淌。
11. 琴强写:指试图用弹琴来摹仿泉水的声音。
12. 自然声:指大自然的声音,这里指泉水的声音。
去完善
赏析
《闻泉》是唐代诗人李咸用创作的一首描绘泉水声音的诗。诗人以生动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力,通过对梦境的描绘,展现了泉水的清幽与宁静。
首联“淅淅梦初惊,幽窗枕簟清”描述了诗人从梦中惊醒,感受到窗外淅沥的泉水声。这里“枕簟清”的形象刻画,表达了诗人宁静的心境和对大自然的向往。
颔联“更无人共听,秖有月空明”继续深化意境,表达出诗人在静谧的夜晚独享这清澈的泉水声。这句中的“空明”一词体现了诗人内心世界的纯净与光明。
颈联“急想穿岩曲,低应过石平”则通过想象泉水穿过岩石、流过石平的景象,展现了对泉水源头和流动过程的探求。
尾联“欲将琴强写,不是自然声”是全诗的高潮部分。诗人试图用琴声模仿泉水的韵律,但最终发现这无法达到自然的境界,强调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是无法被人工复制的。
全诗通过对泉水声音的细腻描绘,传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由衷赞美,以及追求心灵宁静的情怀。同时,诗人寓情于景,通过对比人与自然之间的差距,揭示了人的有限性,进一步丰富了诗歌的内涵。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闻泉》是唐代诗人李咸用创作的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五言诗。这首诗描述了作者在山林之中聆听泉水声音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宁静自然的向往和热爱。
首先,我们来探讨一下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和与作者相关的人生际遇。《闻泉》这首诗大约创作于唐朝晚期,此时国家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许多文人墨客开始寻求心灵的慰藉和寄托。李咸用作为一位失意的知识分子,长期过着贫困潦倒的生活,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均未能及第。在这种背景下,他选择通过诗歌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其次,我们再来了解一下与作者有关的时代背景知识。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诗歌文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然而,唐朝晚期由于政治腐败、战乱频繁等因素,导致了社会动荡和人民生活困苦。在这样的环境下,许多文人墨客开始关注社会现实,试图通过诗歌来反映民众的疾苦和不平。李咸用的诗歌作品正是这一时期的产物,他以清新的笔调描绘自然景色,寓情于景,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对现实的不满。
综上所述,《闻泉》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唐朝晚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李咸用作为一个失意的知识分子,通过描绘宁静的自然景色来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不满。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