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莫是西湖
莫是西湖,分一派、残波剩碧。闲问著、莺仙丹事,老榕知得。荇水带长鸥踏损,柳风絮暖鱼吞入。只前山、依旧汉时青,晴还湿。亭疏好,何消密。花少好,无多植。听黄鹂三请,要诗翁出。消渴泉斟寒玉液,留题石剥苍苔色。叹而今、翻羡□南春,乾坤窄。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并非是西湖本身,而是西湖的一派、仅剩的碧波荡漾。我闲暇之余询问着关于莺仙的故事,只有老榕树了解知晓。河边的荇菜随着长长的水流被鸥鸟踩踏,柳絮在春风中飘荡温暖了鱼儿。眼前的前山依然保留着汉朝时的绿意,晴天或雨后都是如此。
我对疏朗的景致很喜欢,不需要太过繁密。花朵少一点也没关系,不需要种植过多。聆听黄鹂的三次邀请,召唤诗人走出来。喝一口解解渴的泉水,像是寒玉般清澈,在石碑上留下自己的诗词,剥去了苍苔的颜色。感叹现在的生活,反而更羡慕曾经的春天,那时天地间的广阔啊!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莫是西湖:这里是指惠州西湖,位于广东省惠州市境内。
2. 分一派、残波剩碧:形容惠州西湖的美景。
3. 莺仙丹事:指与神仙有关的传说。
4. 老榕知得:榕树有了解这些事的能力。
5. 荇水带长鸥踏损:指鸥鸟在水面上飞行时踩踏到了荇菜。
6. 柳风絮暖鱼吞入:柳絮随着春风飘落,鱼儿吞食了它们。
7. 前山、依旧汉时青:描述山景依然如汉代时一样翠绿。
8. 亭疏好,何消密:亭子间疏朗最好,不需要太密集。
9. 花少好,无多植:花朵稀疏些就好,不必种植过多。
10. 黄鹂三请:此处用黄鹂鸟的叫声来邀请诗人出来。
11. 消渴泉斟寒玉液:赞美泉水清凉解渴。
12. 留题石剥苍苔色:在题诗的石碑上留下苍苔的痕迹。
13. 乾坤窄:比喻天地狭小。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词题为“莫是西湖”,作者却以西湖为背景来抒发了他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现实的忧虑之情。开篇写西湖的水势与风光,作者用“残波剩碧”来形容西湖的景象,反映了西湖水的流逝和景色的凋敝,暗含了时光的流逝和历史的沧桑感。
接着以“闲问著、莺仙丹事,老榕知得”的描述来暗示自然界的生命循环和无情的时光更替。随后用“荇水带长鸥踏损,柳风絮暖鱼吞入”描绘西湖的动态之美,进一步展现了自然界的生机和活力。而 “前山、依旧汉时青,晴还湿”则表明虽然历史变迁,山水依旧,呈现出一种静谧而又深沉的美。
下片作者转而表达自己对人生态度的思考,提出自己向往“亭疏好,何消密。花少好,无多植”的生活哲学,即用简单的方式来生活,无需过于繁复。紧接着以“听黄鹂三请,要诗翁出”写出了作者期盼能过上诗意栖居的生活。
之后通过“消渴泉斟寒玉液,留题石剥苍苔色”写出自己在品尝泉水、观赏岩石时的享受之感,表现了对自然的亲近和尊重。结尾处的“叹而今、翻羡□南春,乾坤窄”则是感慨现如今人们已经无法体会到这种田园生活的美好,暗含着对现代社会的批评与无奈。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满江红·莫是西湖》是宋代诗人萧崱的一首词作。这首词的创作时间约为公元1140年左右,正值南宋初期,即北宋灭亡、金国南侵之后。这一时期,南宋朝廷偏安一隅,百姓生活在战乱的阴影之下。
在创作这首词时,萧崱正处于人生的低谷期。他本是北宋末年的一名官员,但在金兵入侵中原时,不幸被俘。此后,萧崱在南下途中逃脱,流亡至江南地区。在这段日子里,他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生活的艰辛,心中充满了忧虑和愤懑。
此外,这一时期的南宋社会也面临着严重的内忧外患。一方面,金国不断南下侵扰,使得南宋朝廷不得不采取防御策略;另一方面,国内的腐败问题日益严重,官僚体制日渐腐化。这些时代背景为萧崱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使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