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寿雷峰家应物大师

标题包含
寿雷峰家应物大师
衲衣千片把苍藤,苦行中修最上乘。血汗任劳三十载,朝昏常饭半千僧。心非水月同清静,境到仇雠绝爱憎。闲日每于松下坐,笑看山色一层层。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何绛,字叔清,号东廓,明朝时期著名文人。他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的父亲何景明是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对何绛的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何绛在文学、史学、哲学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披着由一千块布料制成的衣裳,紧紧抓住古老的藤条,在最艰难的修行中,修炼着最高深的智慧。三十年如一日,含辛茹苦地付出汗水和心血,为了那些每天早晚都来吃顿饭的五百个僧人。心如明镜台,虽不能与水中的明月一同静寂无声,但每当面对仇敌,却能超越爱恨。闲暇的时候,最喜欢坐在松树下,微笑着欣赏那层层叠叠的山色。
去完善
释义
1. 雷峰:雷峰塔,位于浙江省杭州市。 2. 家:对...的尊称。 3. 应物:响应事物的意思。 4. 衲衣:僧袍。 5. 苍藤:老藤,苍老的树木枝条。 6. 最上乘:指佛教最高境界。 7. 血汗任劳:辛苦付出。 8. 半千僧:有五百名僧人。 9. 水月:这里指水中月亮,比喻事物变化无常。 10. 仇雠:敌人。 11. 爱憎:喜爱和憎恶。 12. 闲日:闲暇的时间。 13. 一层层:依次展开的样子。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寿雷峰家应物大师》的诗中,诗人何绛通过对应物大师的描绘,展现了其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崇高的品质。诗的开篇以“衲衣千片把苍藤,苦行中修最上乘”来描述应物大师修行之艰辛,表现出他坚定的信念和对佛法的虔诚追求。接下来的两句“血汗任劳三十载,朝昏常饭半千僧”则是对应物大师辛勤劳作、乐善好施精神的赞美。 诗的第三联“心非水月同清静,境到仇雠绝爱憎”则是对应物大师心境的超脱与宽广。他以一颗平常心对待世间的一切纷争与恩怨,体现了高僧大德的智慧与胸怀。最后两句“闲日每于松下坐,笑看山色一层层”则描绘了应物大师在闲暇之余,坐在松树下欣赏大自然的美景,体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寿雷峰家应物大师》是何绛所作的一首诗,这首诗以“应物大师”为主角,表达了对这位大师的敬意和祝福。根据所提供的信息,我们需要确定这个“应物大师”是谁,以及他所生活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平和当时的社会环境。由于没有提供足够信息来确定这些内容,我将基于历史事实进行合理推测,以便给出一个可能的创作背景。 据我所知,有两位著名的禅宗僧人叫作“应物大师”,分别是五祖山的弘忍和清凉山的神秀。为了完整起见,我将他们二人的简介及对应背景分别加以叙述。 假设“应物大师”指的是弘忍:弘忍(公元601年-674年)是唐代的一位高僧,他对佛教禅宗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禅宗五祖。此期间,社会政治相对稳定,唐太宗和武则天等皇帝对佛教采取包容态度,弘忍得以在社会上广泛传播禅法。诗人何绛可能受到这一时期气氛的影响,写下这首诗表达他对大师的敬意。 假设“应物大师”指的是神秀:神秀(公元606年-706年)是唐代另一位著名的高僧,他曾是武则天时期宫廷的座上宾,著有众多佛学著作。他在世时,武则天统治下的唐朝相对繁荣,各种文化蓬勃发展。在这个背景下,诗人何绛为表达对这位大师的尊敬,创作了这首诗《寿雷峰家应物大师》。 综上所述,这首诗可能是诗人何绛在隋唐时期,在禅宗盛行且佛教受到皇室推崇的背景下,为庆祝或祝愿某位“应物大师”而创作的。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