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偶成呈彦举
高阳今日是重阳,与客凭高送一觞。
白首相逢俱老大,黄花随地看芬芳。
故园三径都荒了,目断晴空归路渺。
人生暮景更天涯,眼中愁绪知多少。
寒风萧萧吹我衣,酒阑莫遣帽簷欹。
我歌老圃秋容句,君诵渊明归去辞。
我歌君和日欲夕,我醉君扶君须力。
明年此会还相忆,江东暮云千里隔。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重阳节这一天,高阳的人们登高远眺,饮酒赋诗。他们已白头相聚,共享金秋的黄菊之美。家乡的田埂已经荒芜,远方的道路遥不可及。当他们老去时,心中的忧愁又将增加多少呢?
寒风凛冽,吹动着他们的衣裳,当饮酒尽兴之时,不要歪斜头巾。有人唱起了描述丰收景象的诗句,而另一个人则诵读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夕阳西下,歌声依旧,朋友搀扶着喝醉了的你。
来年这个特殊的日子,他们还会回忆起来,那时候故乡的暮云与他们是千里之遥。
去完善
释义
1. 高阳:地名,指河北保定市高阳县一带地区,这里借指诗人的故乡。
2. 重阳:农历九月九日的重阳节,有登高赏菊的习俗。
3. 一觞:一杯酒。
4. 白首:白头,形容年老。
5. 黄花:菊花,重阳节时正值菊花盛开,故以“黄花”代指菊花。
6. 三径:源自王莽专权时,兖州刺史蒋诩因罢职回乡,在院子里竹下开辟三径,只与求仲、羊仲往来。后来就用“三径”指代退隐者的家园。
7. 故园:指诗人的家乡。
8. 晴空:晴朗的天空。
9. 暮景:晚年的境况。
10. 天涯:天边,指远方。
11. 萧萧:寒冷的风声。
12. 酒阑:饮酒后尽兴之时。
13. 帽簷欹:帽子歪斜,形容饮酒过量后的状态。
14. 老圃:经验丰富的菜农。
15. 秋容:秋天的景色。
16. 渊明:东晋诗人陶渊明,其诗中多有描写田园生活和表达对官场的厌倦之情的内容。
17. 归去辞: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表达了他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的厌恶。
18. 日欲夕:太阳即将落山,表示傍晚时分。
19. 暮云:傍晚时的云彩。
去完善
赏析
《九日偶成呈彦举》是一首表达作者身处异乡、怀念故乡的诗作。首联“高阳今日是重阳,与客凭高送一觞”描绘了重阳节登高远望的场景,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颔联“白首相逢俱老大,黄花随地看芬芳”通过白发苍苍的老友和遍地金黄的菊花表现了岁月的沧桑,突出了离乡的悲哀。颈联“故园三径都荒了,目断晴空归路渺”进一步描绘了家乡荒芜的景象,表现了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尾联“寒风萧萧吹我衣,酒阑莫遣帽簷欹”表达了诗人寒冷中的无奈,以及面对即将到来的别离的无尽感慨。随后诗人唱出陶渊明的诗句,并表示朋友间的互相扶持和鼓励,将这种哀愁化为温暖的记忆。
整首诗通过重阳节的景象以及诗人的描述,展示了离乡的哀愁以及对故乡深深的眷恋,同时也表达了朋友间相互扶持的情谊。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九日偶成呈彦举》是南宋末年诗人家铉翁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作于南宋度宗咸淳九年(公元1273年)的九月九日重阳节。在这一年,金国侵略者南侵,攻破了长江以北的大部分疆土,家国山河遭遇重大危机。
在此背景下,家铉翁的人生经历了一段曲折的时光。他曾担任过南宋的高官,但因与权臣贾似道不和,被排挤出朝廷。但他始终坚守气节,保持民族自尊。此时,他被贬谪在北方边陲地带。虽然身处逆境,但他仍然关注国家兴亡,时刻准备着为国家贡献力量。
当时,时代背景动荡不安,战事频繁,民生疾苦,文人墨客对国家的忧虑和担忧越发凸显出来。诗人在重阳佳节这天登高远眺,感叹国家局势的同时,也对故土江山以及逝去的光阴感到深深的哀痛。
综上所述,《九日偶成呈彦举》这首古诗的创作背景是在动荡不安的历史时期,诗人因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而激发出的情感,以诗为寄托,展现了诗人的家国情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