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红梨花
万玉林中惯识君,霜天月夜富精神。
谁将红粉涴颜色,却与夭桃鬭莫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经过多年的观察和了解,我已然熟悉这位友人,她就像万玉林中的瑰宝一般。在寒冷的天幕下,她的美丽更加熠熠生辉。有人为她涂抹上了艳丽的外衣,让她与桃花竞相斗艳,展现出最美的模样。
去完善
释义
1. 万玉林:指梨花林。
2. 惯识君:熟悉您的样子。这里指梨树对梨花的样子非常了解。
3. 霜天月夜:寒冷的天空和明亮的月光,形容夜色之美。
4. 富精神:充满活力。这里指梨花的精神风貌。
5. 红粉:红色的花粉。这里指给梨花染上了红色。
6. 涴颜色:改变了梨花的颜色。
7. 夭桃:鲜艳的桃花。
8. 鬬莫春:与春天一较高下。
去完善
赏析
《咏红梨花》是南宋末年诗人家铉翁的作品。此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红梨花的美丽形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独特感悟。首句“万玉林中惯识君”,以玉林为背景,凸显红梨花的自然美;第二句“霜天月夜富精神”,通过“霜天月夜”的描述,表现出红梨花在寒冷的环境中依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第三、四句“谁将红粉涴颜色,却与夭桃鬭莫春”,诗人用“红粉”和“夭桃”作对比,突出了红梨花的独特魅力,表达出诗人对红梨花的赞美之情。整首诗通过对红梨花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咏红梨花》是南宋末期著名文人、政治家家铉翁的作品。这首诗创作于宋末元初之际,正值国家动荡、民族危亡的特殊时期。家铉翁本人在这个时期也经历了诸多坎坷,曾历任朝廷要职,力图挽救国家危局。然而南宋王朝最终未能抵御蒙古铁骑的侵略,灭亡于公元1279年。家铉翁在乱世之中坚持气节,拒不降元,被俘至北方幽州,度过了长达十年的囚禁生活。
在此期间,家铉翁目睹了战乱中民众的痛苦,对国家的命运深感忧虑。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借咏红梨花表达了对世事无常的感慨和对美好事物的珍视。"满地桑麻雨一犁,至今村落尚遗梨"描绘出战争过后乡村景象的萧条,表达了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关切;而"见人富贵长肌粟,触我疮痍剧叹息"则展示了家铉翁在个人遭遇和家国危难之间深沉的情感联系。
总的来说,这首《咏红梨花》既是一首展现家铉翁人生经历和个人情感的诗篇,也是一首反映南宋末年社会现实和历史沧桑的名作。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