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为旃檀像赋

标题包含
为旃檀像赋
稽首古旃檀,曾共释迦语。 旃檀释迦面目本来同,真身幻身何事相尔汝。 如人对镜照形像,拱兮揖兮若宾主。 须臾人去镜亦空,尔影我形两无覩。 木人漂流宇宙间,神通妙用归何许。 万人从渠索释迦,求福有时与福遇。 佛如明月行太空,向曙俄然不知处。 痴人竞向波间觅,波间本非月所住。 真邪幻邪两忘言,如来无来亦无去。 君不见佛书九译来中原,妙处乃以无言传。 莫道旃檀有口不解说,非说之说三十二相全。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家铉翁(1213年-1293年),字则堂,号东屏老人。南宋末年著名文人、政治家。 家铉翁出生于浙江台州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年轻时曾游学四方,广交贤达,学识渊博。他精通经史子集...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顶礼古老的檀香树,它曾经和释迦摩尼对话过。 檀香的容颜和释迦并无区别,真实的身体和虚幻的身体却为何如此。 就如同人们在镜子前看到自己的形象,彼此鞠躬、作揖,如同主人和客人一般。 但转眼人离开,镜子也空无一物,你的影子和我的身影都看不到。 木头人在宇宙中漂泊,它的神奇能力和奥妙作用又回归何处? 万千众生纷纷寻找释迦,有时候真的能祈求到福气。 佛祖就像明亮的月亮在太空中行走,但黎明时分却消失得无影无踪。 愚昧的人争相在水中寻觅,却不知月亮并不在水面停留。 真假难辨,佛祖既未来,也未离去。 你可知道,佛经经过多次翻译才来到中原,而奥妙之处往往无法用言语表达。 别说檀香木即使有嘴巴也不会说话,其实不说话才是最高的境界,这就是三十二种完美的表现。
去完善
释义
1. 旃檀:指佛像所用之木头。 2. 释迦: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省称。 3. 家铉翁:宋末元初著名学者,官至礼部尚书。 4. 稽首:表示敬礼的一种方式。 5. 拱兮揖兮:形容对人尊重的样子。 6. 木人:这里指佛像。 7. 宇宙间:整个宇宙空间。 8. 神通妙用:佛教认为神灵具有的特殊能力和智慧。 9. 福遇:得到福气。 10. 求福:寻求幸福。 11. 波间觅:在水中寻找。 12. 九译:多次翻译。 13. 无言传:用言语难以表达的真理。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古老旃檀雕像的描绘,表达了佛法的奥义和真、幻、相的领悟。诗人借古旃檀喻释迦,形象地描述了真实的释迦菩萨和虚幻的木雕之间的联系。他以镜子对照形象为例,阐释了人、物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真、幻相的关联。诗中还提到,执着于寻找释迦真身并不能得到真正的福报,因为月亮在天空中不断移动,无法固定在一个位置。那些试图通过找寻佛像来祈求福祉的人,就像水中的捞月人一样白费力气。最后,诗人指出,佛祖的真谛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就像翻译的佛经虽无言,却足以传递法理的奥义。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佛法无边、一切皆空的哲学思想。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为旃檀像赋》是南宋诗人、政治家家铉翁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创作的一首抒情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279年,此时的中国正值元朝统治时期,南宋刚被元朝灭亡。在这之前,家铉翁曾担任过南宋的高官,然而在战乱中不幸被俘,流落到了今天的广东地区。 在那个特殊时期,家铉翁亲眼目睹了国家的灭亡和百姓的疾苦,心中充满了悲伤与愤怒。他借助于佛教中的旃檀佛像来表达自己的心境。在诗中,家铉翁将旃檀佛像描绘成一位慈悲为怀的神祇,希望它能保佑众生免受战乱的折磨。 同时,家铉翁也在诗中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以及对正义事业的坚定信念。尽管生活困苦,但他依然坚信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不会被历史遗忘。这首《为旃檀像赋》正是家铉翁在特殊时代背景下,通过抒发自己的情感,展现出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人格魅力。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