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谈命王逸民
逸民古称避世士,不以功名累其意。
有人向彼话穷通,拂衣归来洗其耳。
君字逸民见君心,云胡乃以谈天为己事。
要令世间竞进人,稍知山林岩壑味。
吁嗟逸民莫学商山翁,商山卒为三聘起。
成都卜隠老君平,身处涧槃名声动朝市。
案头周易是本经,未来千载了然在胸次。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逸民是指那些逃避世俗纷争的人,他们不愿意为了功名利禄而让自己的心灵受到束缚。
如果有人向他们请教人生的艰难困苦,他们会毫不犹豫地转身离开,回到宁静的地方去洗涤自己的耳朵。
你的名字叫做逸民,这代表着你的心境,为什么你总是喜欢谈论天地万物呢?
因为你想让这个世界上那些拼命追求成功的人,能够稍微了解一点山林和峡谷的美好滋味。
唉,逸民啊,你可不要学习那些隐居商山的老人,他们最终还是被三次聘请离开了他们的住处。
那些在成都选择隐居的人们,比如老夫子,虽然身处于山谷之中,但他们的名声却传遍了城市。
他的书桌上放着一本《周易》,这是他的基本教义,对于未来的千年,他已经了然于胸。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赠谈命王逸民:这首诗的题目,意为送给擅长算命的王逸民。
2. 逸民:隐逸之人,即不愿意做官、与世无争的人。
3. 古:过去,这里指古代。
4. 避世士:避世隐居的人。
5. 不以功名累其意:不追求功名利禄来打扰自己的心境。
6. 拂衣:拂袖,表示生气或厌恶。
7. 洗其耳:表示不听尘世俗务。
8. 君字逸民见君心:你的名字“逸民”就表明了你的心意。
9. 云胡:为何,为什么。
10. 乃以谈天为己事:却把谈论天命作为自己的事情。
11. 要令世间竞进人:要让那些争先恐后追求成功的人。
12. 稍知山林岩壑味:稍微了解一点隐居山林的乐趣。
13. 吁嗟:感叹词。
14. 莫学商山翁:不要学商山的四皓。
15. 卒为三聘起:最终被皇帝的三次聘请打动而出山。
16. 成都卜隠老君平:在成都隐居的老君平。
17. 身处涧槃名声动朝市:虽然身处深山幽谷,但他的名声却在市井中传扬。
18. 案头周易是本经:周易是他日常研读的经典。
19. 未来千载了然在胸次:对千年的未来都有所了解。
去完善
赏析
《赠谈命王逸民》是一首借古人之名表达个人情感的诗歌。诗中讲述了一位名叫王逸民的人,他似乎想要逃避世俗的功名,而选择过上与世无争的生活。然而,当他听闻别人谈论命运的穷通时,又会感到烦躁,无法忍受这样的声音。因此,诗人认为王逸民的内心实际上并不是真正向往避世的隐士生活,而是希望世人能够逐渐理解并品尝到山林岩壑的味道,这是指让世人意识到生活中的恬静与淡然之美。同时,诗人提醒王逸民不要学习商山的老人,虽然他们一开始隐居深山,但最终却由于皇帝的再三邀请而出山。同样,成都的老君平虽然身在涧槃,但名声却传到了朝廷之上。最后,诗人暗示王逸民应该像老君平那样,通过研读经典《周易》来洞察未来的世事,让自己的内心更加坚定。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赠谈命王逸民》是宋代诗人家铉翁的一首作品。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1276年,正值南宋末年。
在这一年里,家铉翁经历了许多人生起伏。他在朝廷任职,但因反对投降,被贬至广东潮州。在这段时间里,他深感国家命运的沉重,对民间疾苦有了更深的体会。这些经历使他对国家的前途和个人的命运产生了深深的忧虑。
此外,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金朝的入侵,以及内部的战乱,使得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人开始关注自己的命运,以求在这乱世中找到一丝安慰。因此,谈论命运成为了当时的一种时尚。
在家铉翁看来,命运并非天定,而是取决于个人的选择和努力。他用这首诗勉励王逸民,希望他能把握住自己的命运,为国家、为民族做出更多的贡献。
去完善
相关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