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赠云山逸人刘巨川瞽而谈命

标题包含
赠云山逸人刘巨川瞽而谈命
世人具眼知多少,见山不知云山好。 斯人背境自观心,识破云山千万层。 须知万物备于我,高下散殊何往而非道。 善观物者观以心,目所未见心已瞭。 闻君学易多历年,妙处能探造化先。 维艮之背不与事物对,物具一极常与此心会。 君知云山云山亦知君,是之谓行其庭不见其人。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家铉翁(1213年-1293年),字则堂,号东屏老人。南宋末年著名文人、政治家。 家铉翁出生于浙江台州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年轻时曾游学四方,广交贤达,学识渊博。他精通经史子集...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世上有几多人,看到山峰就明白它背后深藏的好景? 有人转身自省,逐渐看透云山背后的无数境界。 要知道,天地间万物尽在我们心中,不论高低,处处都有大道。 善于观察的人用心去看,眼中看不见的,心灵早已明了。 听说你在学习易经多年,探讨出了不少其中的奥义。 维艮(易学用语)的深处并不要和事物对立,事物的极致常常与我们的内心相通。 你知道云山的美好,云山也知道你的存在,这就叫进入庭园却看不到里面的人。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云山逸人:指隐居山林的人,这里指的是刘巨川。 2. 瞽:原指眼睛失明,这里表示刘巨川看不见世间事物。 3. 谈命:谈论命运或生死之事。 4. 家铉翁:南宋末年至元代初年的一位文人。 5. 背境自观心:背离环境独自观察内心。 6. 斯人:这个人,指刘巨川。 7. 备于我:都具备在我身上。 8. 高下散殊:指各种事物的形态和性质差异很大。 9. 维艮之背:易经中的一句卦辞,表示万物变化之意。 10. 是之谓行其庭不见其人:出自《周易·遁》,意为在自家院子里行走却看不见自己。
去完善
赏析
《赠云山逸人刘巨川瞽而谈命》是一首表达山水与人心、命运的诗歌。诗句中将人们的正常视力与看不见事物的“瞽”状态进行了对比。诗人鼓励人们学会用心去观察和理解世界,而不是仅凭眼睛所见来判断事物。借助于这一观点,诗人描述了“云山逸人”刘巨川,尽管视力受限,但仍然能通过内心和学问来深入了解世界的各种层次。通过深入学习易经等知识,他能理解事物的本质,与自然达到和谐共鸣。最后两句描绘了人与自然的互融:云山懂得刘巨川的领悟,刘巨川也懂得云山的含义,这种境界即为心灵自由,不受外界约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在南宋末年,家国罹难,风雨飘摇之际,元军入侵江南,民生疾苦。在此背景下,一位名叫刘巨川的失明隐者退居山林,他凭借着超脱世俗的智慧和广博的知识,擅长谈命论道。在这种时代氛围下,我国古代文人以诗为寄托,抒发胸臆,展露才华。 《赠云山逸人刘巨川瞽而谈命》这首古诗,由家铉翁所著。当时,正值国家动荡、民族危亡的时期。家铉翁作为一名士大夫,虽未能担起抗金保国的大任,但心中依然充满着壮志豪情和对民族命运的忧虑。在这种情况下,他以诗歌的形式记录了与刘巨川的交往经历,赞美刘巨川虽双目失明,却仍能洞察世事、指点江山的豪迈气魄。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