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舜元以墨竹为赠
我家苕源山深处,万竹森森饱风雨。
一从脚踏黄沙堆,不见此君四寒暑。
夜来有梦到家山,苍筠翠干犹依然。
觉来欲赋不得赋,谁能为我传其天。
东邻萧然岁寒客,寓意于物无留迹。
当年亲识洋州孙,写得寒梢数千尺。
怜我卧疴少佳悰,卷送四壁泠然风。
笔端妙处夺天巧,与我胸中生意俱无穷。
高阳台下见此两奇特,子新之梅舜元竹。
后先俱为洞山来,夜夜白虹贯茅屋。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我家位于苕源山的幽深之处,周围满是饱受风雨洗礼的茂密竹林。自从离开这片家园踏足黄土地,已有四季未曾见到这些翠绿的竹子。深夜在梦中回到故乡,那些苍翠的竹子和它们的挺拔枝干仍然清晰如故。醒来想要描绘这番美景却无从下笔,谁又能替我将此情此景传达呢?
隔壁邻居是一位淡泊名利的画家,他对待事物往往不刻意留下痕迹。想当初他曾与洋州的孙氏相识,绘出几千尺的寒冷竹枝。他为慰藉我的病痛给我带来愉悦,用画卷送来四面八方的凉意。那画笔之下的鬼斧神工,如同我内心无尽的生机勃发。
在这座高台之下,我们看到了两位独特的艺术家:舜元画出的梅花和新之描绘的竹子。它们先后皆为洞山而来,每晚都有光芒照耀茅屋。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家铉翁:南宋末年文人。
2. 谢舜元:南宋末画家。
3. 墨竹:墨竹画,一种以竹子为主题的中国绘画艺术。
4. 苕源:又名苕溪,位于浙江湖州境内。
5. 黄沙堆:指沙漠地带,这里可能指的是作者被流放的地方。
6. 家山:家乡的山川景物,指代故乡。
7. 苍筠翠干:翠绿的竹竿,形容竹子的青翠茂盛。
8. 四寒暑:指四年时间。
9. 东邻:指邻居,这里指代谢舜元。
10. 岁寒客:指竹子。
11. 洋州孙:孙尚子,五代时期著名画家,擅长画竹子。
12. 卧疴:生病卧床。
13. 佳悰:愉快的心情。
14. 泠然:清凉的样子。
15. 夺天巧:形容技艺高超,超过天然形成的美景。
16. 高阳台:楼台名。
17. 子新之梅:梅尧臣的诗句。
18. 舜元竹:指谢舜元的墨竹画。
19. 洞山:地名,位于浙江杭州。
20. 白虹贯茅屋:比喻祥瑞之气降临在茅屋之间。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他乡见到故乡的墨竹,引发思念之情。诗人用家乡的万竹和远在他乡的墨竹进行对比,体现了诗人对故乡和家园的眷恋。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赠送墨竹的感激之情,认为墨竹给了自己无尽的生机与活力。全诗情感真挚,语言优美,富有感染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谢舜元以墨竹为赠》这首诗是南宋末年著名诗人、文学家家铉翁的作品。家铉翁(约1213年-1279年),字则贤,号梅边老人。他出生于浙江义乌,历任国史院编修、实录院检讨官等职,后因抗元被俘至大都(今北京),矢志不渝,最后病逝于北方。
这首古诗创作于宋末元初时期,当时家铉翁在朝为官,却身处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之中。一方面,南宋朝廷内忧外患,政治腐败,金兵侵略边境,人民生活困苦;另一方面,元朝的势力逐渐壮大,开始南下攻打南宋,局势岌岌可危。
在这种背景下,家铉翁对朝廷的腐败和国家的危机感到忧虑和痛心,但他仍然坚守自己的信念,关心民生疾苦,努力为人民发声。这首《谢舜元以墨竹为赠》诗正是他在这个特殊时期的人生感悟和情感寄托。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