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僧岩
潇湘山水穷欲偏,最后乃得禅僧岩。
禅僧成道久已化,独有崖崿青巉巉。
降身入洞不甚险,突兀三室谁雕劖。
东西有道若蛇窦,白云羃羃门无缄。
持火旁行不知际,七穿八窍遥相衔。
涓涓乳泉白如雪,由来此地殊仙凡。
主人引我复深入,行指岰穴尤嵌岩。
中间石鼓有异响,击拊想可参韶咸。
吾身久病苦下湿,复畏神怪来邀搀。
直趣出洞上南巘,豁若巨海张云帆。
山花斓斑出竹杪,亦有禽鸟声諵諵。
欲还未可复小驻,日脚已过东冈杉。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潇湘山水的偏远之地,最后找到那座禅师岩。
禅师早已成道升天,只留下岩石屹立山间。
洞穴虽不太陡峭,但有三个幽深房间,令人惊叹。
洞中通道曲折,宛若盘绕的蛇,白云覆盖洞口,无法看清门径。
手持火把在洞中探索,穿过许多孔洞和隧道。
清澈的泉水从岩石中流出,如同白雪般晶莹剔透,这是神仙与凡人的区别所在。
主人引导我继续深入,来到了一个奇特的洞穴。
中间的石头鼓有着奇异的声音,敲击时或许能听见神秘的乐曲。
然而,因为身体不适且害怕神怪干扰,我赶紧离开洞穴,登上南边的山峰。
山顶风景开阔,山花烂漫,竹林深处还有鸟儿在歌唱。
夕阳西下,我不敢再流连此处,迅速离开了这里。
去完善
释义
1. 潇湘:湘水与潇水在湖南省零陵县汇合,被称为潇湘。此处借指湖南地区。
2. 穷欲偏:形容走遍了潇湘地区的山水。
3. 禅僧岩:位于湖南的一座山峰。
4. 成道:指僧人修行得道。
5. 化:死亡。
6. 崖崿:高峻的山崖。
7. 青巉巉:形容山石青翠陡峭。
8. 降身:降低身体,进入。
9. 入洞:进入山洞。
10. 不甚险:不是很险要。
11. 突兀:突然显现的样子。
12. 三室:三个房间或洞穴。
13. 谁雕劖:雕刻的人。
14. 东西有道:指道路曲折。
15. 蛇窦:类似蛇爬行的通道。
16. 白云羃羃:形容云雾缭绕。
17. 无缄:没有封住,敞开。
18. 持火:拿着火把。
19. 旁行:沿着旁边行走。
20. 不知际:不知道边界在哪里。
21. 七穿八窍:形容山洞曲折复杂。
22. 遥相衔:指山洞中不同的地方相互连接。
23. 涓涓:细水长流的样子。
24. 乳泉:从岩石缝隙中涌出的泉水。
25. 乳:流出。
26. 由来:自从。
27. 殊仙凡:不同于神仙和凡人。
28. 主人:指当地的向导。
29. 复深入:再次往深处走。
30. 行指:边走边指着。
31. 岰穴:山洞。
32. 尤嵌岩:特别陡峭。
33. 石鼓:形状像鼓的石头。
34. 异响:奇怪的声音。
35. 击拊:敲击。
36. 想可:可能。
37. 参韶咸:欣赏音乐。
38. 吾身:作者自己。
39. 久病:长期生病。
40. 苦下湿:忍受潮湿的环境。
41. 畏:害怕。
42. 神怪:神话传说中的怪物。
43. 来邀搀:过来邀请。
44. 直趣:直接走向。
45. 出洞:走出山洞。
46. 南巘:南方的山。
47. 豁若:开阔的样子。
48. 巨海:大海。
49. 云帆:云朵般的风帆。
50. 山花斓斑:形容山花的色彩斑斓。
51. 出竹杪:从竹林的顶端冒出。
52. 禽鸟声諵諵:鸟儿的叫声。
53. 欲还:想要回去。
54. 未可:不可以。
55. 小驻:稍微停留。
56. 日脚:阳光照射的方向。
57. 已过:已经过了。
58. 东冈杉:东方山岗上的杉树。
去完善
赏析
沈辽的这首《禅僧岩》是一首描绘禅僧岩美景的佳作。诗人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潇湘山水的瑰丽景色和禅僧岩的神秘氛围。全诗脉络清晰,意境深远,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
首先,诗人以“潇湘山水穷欲偏”开篇,巧妙地表达了他在探索潇湘山水的过程中所感受到的神秘与奇幻。紧接着,诗人笔锋一转,描述了在探寻过程中发现的禅僧岩,通过“禅僧成道久已化,独有崖崿青巉巉”的诗句,展现了禅僧岩的庄严与肃穆。
随后,诗人详细描绘了禅僧岩的独特景观,如“降身入洞不甚险,突兀三室谁雕劖”、“东西有道若蛇窦,白云羃羃门无缄”等诗句,生动地展示了禅僧岩的险峻地貌和神秘氛围。此外,诗人还运用了一些生动的比喻,如“七穿八窍遥相衔”、“涓涓乳泉白如雪”等,形象地描绘了禅僧岩的自然景观。
接下来,诗人通过与主人的互动,进一步揭示了禅僧岩的神秘面纱。通过“中间石鼓有异响,击拊想可参韶咸”、“吾身久病苦下湿,复畏神怪来邀搀”等诗句,诗人表达了自己对禅僧岩的神秘敬畏之情。
最后,诗人以“豁若巨海张云帆”、“山花斓斑出竹杪,亦有禽鸟声諵諵”等诗句,为全诗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这些诗句不仅展现了禅僧岩的美丽景致,还传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禅僧岩》是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沈辽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禅宗僧人修行时的情境和心境。据记载,此诗作于沈辽在扬州为官时期,大约在公元1070年至1074年之间。
在这段时间里,沈辽经历了宦海沉浮。他曾担任扬州知州,负责治理一方政务。在官场生涯中,他目睹了民间的疾苦,对民众的生活产生了深深的同情。此外,他还受到了当时禅宗文化的影响,开始关注个人的内心修行。这种经历使他对禅宗僧人的生活产生了浓厚兴趣,于是写下了这首描绘禅僧生活的诗篇。
在沈辽所处的时代,禅宗已经在中原地区广泛传播,成为文人墨客精神追求的重要途径。禅宗强调心性修养,提倡内心的解脱。这种思想对沈辽产生了深刻影响,使他越发关注个人的心灵境界。因此,在这首诗中,他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禅僧岩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禅宗修行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