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园步月
云横树外山,树映山巅月。微风拂寒枝,疏光散清樾。幽欢难相遇,此景安可忽。从来山水心,不为尘埃没。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云彩横亘在树木之外的山上,树木倒映在山巅的月光之中。微风轻拂寒冷的枝头,稀疏的光线洒落在宁静的树林里。如此幽雅的欢乐时光很难遇到,这样的景色怎么能轻易忽略呢?一直以来,我对待山水的初衷未曾改变,不会被尘世的尘埃所淹没。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树外山:即指树木之外的山。
2. 山巅月:山顶的月亮。
3. 寒枝:寒冷的树枝。
4. 疏光:稀疏的光线。
5. 清樾:指清澈的水面或树荫。
6. 安可忽:怎么可以忽略、忽视。
7. 从来:一直,自始至今。
8. 山水心:欣赏山水的心情。
9. 尘埃:比喻世俗的烦恼和纷争。
去完善
赏析
《南园步月》刘汲这首古诗描绘了山间月夜的美景,诗人通过对山、月、风、树的描绘,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全诗语言简洁,意境优美,给人以宁静致远的感觉。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南园步月》刘汲这首古诗的完成时间是公元9世纪,即唐朝末年。此时正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但在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宦官掌握大权的情况下,国家政治日趋腐朽。在这一时期,文人墨客纷纷通过诗词来抒发内心情感,表达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忧虑。
刘汲作为当时的著名文人,一生历经曲折。他曾参与科举考试,却因种种原因未能脱颖而出。这使得他对于当时的社会制度和人性有了深刻的认识。他既感受到了上层社会的虚伪和腐败,也对民间的疾苦感同身受。因此,他在诗歌中表现出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南园步月》这首诗正是刘汲在这样的人生经历和社会背景下创作的。诗中描绘了他在南园赏月时,感慨万千的心情。通过对月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他对现实世界的无奈与悲哀。这首诗充分体现了刘汲作为一代文人墨客,对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深刻洞察,以及他作为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