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平凉道中

标题包含
平凉道中
青山炯无尘,尘满行人衣。行人望青山,咫尺不得归。吾归不作难,世故苦相违。何当临溪水,一洗从前非。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青翠的山间清澈无尘,但尘土却沾满了行人的衣襟。行人望着青山,近在咫尺却无法回到山中。我想要回归并不难,只是世事艰难难以如愿。何时我能来到溪水边,洗去曾经的种种错误和遗憾呢?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青山:指山清水秀之地。 2. 炯无尘:形容环境优美,空气清新。 3. 尘满行人衣:形容旅途中的艰辛。 4. 咫尺:距离很近,形容归期在即。 5. 吾归不作难:指诗人想要回归自然的心情并不困难。 6. 世故:指世俗的纷扰。 7. 何当:何时能实现。 8. 临溪水:寓意远离尘嚣,亲近自然。 9. 一洗从前非:指希望借此机会洗涤内心的杂念,回归纯粹的自我。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平凉道中所见的景象和自己的心情。首联以“青山”和“尘土”对比,表现了环境的洁净与污浊,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挣扎。颔联中的“行人”象征着诗人自己,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现实生活的无奈。颈联则表达了诗人渴望摆脱世俗的烦恼,回归自然的愿望。尾联以“临溪水”的意象,象征诗人希望洗净过去的烦恼,重新开始的心态。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深刻地展现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和人生的哲理思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平凉道中》是北宋诗人刘汲所作。这首诗作于宋哲宗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当时刘汲被任命为成都府路转运判官,从京师汴京(今河南开封)赴任途中经过平凉地区时创作的。 这个时期,北宋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再加上边疆战乱不断,使国家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在这种情况下,刘汲作为一位有责任感的文人,深感忧虑。他在平凉道中,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生活的困苦,心中涌起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同情。 诗中“空山夜半听深溪”描述的是夜幕降临后,周围的环境显得尤为寂静,只有深溪的流水声清晰可闻,这是以动衬静的手法,形象地表现出诗人心境的宁静和超脱。而“明月照人无行色”则寓意着在这漆黑的夜晚,明亮的月光下却无法映照出行人的身影,透露出诗人在这种动荡不安的社会背景下对生活前景的悲观情绪和对人生的无奈。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