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泽中明府
能延仓卒客,不以在亡辞。
错倒蔡邕屣,初无匡鼎诗。
病多殊怕酒,算少敢谈棋。
愿见纤纤玉,轻红擘荔枝。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能招急客暂留连,不拘离家与未还。
倒屣迎贤惊蔡琰,赋诗题壁似匡衡。
病多最怕尝辛辣,筹少岂敢论胜负。
愿窥佳人纤指巧,轻轻剥去荔枝红。
去完善
释义
1. 仓卒:指时间短暂、急促的情景。
2. 在亡:指出处存亡、隐逸不仕的士人。
3. 蔡邕(yōng):东汉时期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音乐家。此处“错倒蔡邕屣”是指比喻遭到冷落、待遇不如蔡邕的事例。
4. 匡鼎:即西汉名儒匡衡,因有下棋的雅好,此处借指擅长下棋的人。
5. 病多殊怕酒:意指自己病情严重,不适合喝酒。
6. 轻红:形容女子淡雅、娇柔之态。
7. 擘(bò):剥开、分开的意思。
8. 荔枝:一种水果。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赞美友人高尚品质的诗歌。首先通过“能延仓卒客,不以在亡辞”表现出友人待客的热情和真诚。接着用“错倒蔡邕屣,初无匡鼎诗”两句描绘出友人的才华横溢,同时也暗示了他不拘小节、谦逊的品质。紧接着的“病多殊怕酒,算少敢谈棋”则表现了友人面对困境时的坚韧和乐观态度。最后以“愿见纤纤玉,轻红擘荔枝”结束全诗,表达出对友人的敬佩之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整首诗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充分展示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深敬仰和怀念。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呈泽中明府》是南宋诗人董颖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公元1194年,即南宋光宗绍熙年间。在这个时期,南宋政权已经稳定下来,但由于金国的威胁和内部矛盾,国家局势仍然紧张。
董颖的一生坎坷,他曾两次参加科举考试,但都未能中举。在写作这首诗歌时,他正居住在泽中(今浙江湖州),担任一名幕僚。此时的董颖,虽然生活清贫,但他仍然保持着对文学的热爱和对国家的关心。他在诗中表达了对泽中明府的敬仰之情,同时也流露出自己对生活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许。
在那个时代,南宋政权正处于内外交困的局面。一方面,金国对南宋的威胁日益严重;另一方面,南宋内部的权力斗争也日益激烈。在这种背景下,董颖作为一个文人,他的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他希望通过自己的文字,唤起人们的爱国热情,为国家的前途担忧。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