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歌
太极肇判两仪生,其中人为万物灵。
人亦天地一物耳,独以道义超众形。
立为三才中宇宙,发挥天地经人伦。
兹事初非外烁伐,毫发皆备七尺身。
后生可畏如日出,千金之躯岂可轻。
寸阴可惜莫虚掷,百年安得长青春。
有力如虎当猛省,何况责望深父兄。
不通六籍不是学,未了三才未是人。
希圣必须志尧舜,希贤必用为颜曾。
义理彝伦精讲究,礼乐制度须详明。
体用源流务透彻,血脉文理仍流行。
会通两尽始无碍,范围未始离曲成。
无尘胸次贮万卷,拔山笔力扛千钧。
不用高枕卧丘壑,用之家齐国治天下平。
不但匹夫匹妇皆获所,草木鱼鼈咸清宁。
此皆后进本分事,不为干利与求名。
更须扫除谑浪傲惰态,打并嗜欲声色情。
一物一则同一敬,牢守孔孟张朱程。
吃紧工夫决有效,令闻广誉垂千龄。
英雄气概为则是,一变至道非难能。
君不见四十五十无闻不足观,总是惰而不学昏昏贸贸枉生天地间。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太极自混沌分化,人类为万物之灵。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却拥有超越万物的道德智慧。
立于天地间,肩负宇宙秩序与人伦纲常。
责任内化,成就无上人格。
年轻人如日出般充满力量,不应忽视自身价值。
珍惜光阴,不浪费一分一秒,岁月易逝,青春短暂。
要有清醒的认识,承担责任,学习六经,了解天地人的关系。
立志成为圣贤,关心社会,精研经典,通达情理。
关注家国大事,处理世事明察秋毫,传承文化,发展经济,实现国家治理,人民安居乐业。
百姓均享福祉,生态环境良好,为国家为人民做贡献,不为名利而做事。
保持谦虚谨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不忘传统文化,追求真理,坚守信仰。
做好本职工作,严谨治学,勇敢担当,享有美名,发扬光大优秀传统文化。
英雄豪杰为榜样,提升自己,推进事业,弘扬真善美,改变世界。
勿虚度年华,无知无识,人生如戏,庸庸碌碌,白白消耗生命。
去完善
释义
1. 太极:中国哲学的术语,指派生万物的本源。
2. 肇判:开天辟地、创造万物的意思。
3. 两仪:中国古代思想体系中的基本概念,通常用来指代天地或阴阳。
4. 三才:中国哲学中的基本概念,指的是天、地、人三种生命形态。
5. 经人伦:指儒家强调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
6. 外烁:外部事物的影响。
7. 七尺身:古代常以“七尺”来描述男子的身高。
8. 后生可畏:出自《论语·子罕》,意为年轻人值得敬畏。
9. 金之躯:这里指年轻人的身体是宝贵的。
10. 寸阴:极短的时间。
11. 百年:人的一生。
12. 六籍:指儒家经典六部著作,即《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和《论语》。
13. 三才:天、地、人。
14. 尧舜:上古时期的两位著名的帝王,被儒家视为理想的政治领导者。
15. 颜曾:颜渊和曾参,分别是孔子的大弟子和次弟子,被儒家视为道德榜样。
16. 义理:关于伦理道德的理性认识。
17. 彝伦:指社会伦理秩序。
18. 礼乐制度:中国古代的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
19. 体用: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概念,体指本质、精神,用指具体表现、实用。
20. 无尘胸次:指人的内心纯净无私。
21. 拔山笔力:形容笔力强大,可以扛起大山。
22. 丘壑:原指山水胜景,这里指隐逸生活。
23. 家齐国治:指家庭和国家治理得好。
24. 令闻广誉:美好的名声广为传颂。
25. 一变至道:出自《大学》,指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过程,达到道德的最高境界。
26. 四十五十无闻:形容一个人在四十或五十岁时还没有成就,指平庸之人。
去完善
赏析
《劝学歌》是明代文人陈普的诗歌,表达了作者对学习和教育的看法。诗人从太极、阴阳的角度出发,强调人类作为万物之灵的特殊地位,以及人应当在道德、伦理等方面超越其他生物。同时,诗中也表达出对时间宝贵、勤奋学习的重要性,以及立志做圣贤的信念。
全诗共60句,分为四联。第一联描绘了天地万物的起源和人类的独特地位;第二联强调了人的责任,即发挥天地人三才之道,创建和谐社会;第三联讲述了学习的重要性,鼓励人们珍惜时间,努力向上;第四联则倡导圣贤之学,提倡研究义理、礼乐制度等,以达到体用源流畅通无阻,治理国家的效果。
这首诗具有浓厚的儒家色彩,表现了诗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对学问的尊重。虽然时代变迁,但其中的教育理念依然值得后人借鉴和学习。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劝学歌》是南宋诗人陈普创作的一首励志诗。这首诗以“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警句激励人们奋发学习,努力成才。此诗在表达积极向上的态度时,还表现出诗人对真理和智慧的追求。
陈普(生卒年不详),南宋理学家、教育家,他生活的时代正值宋朝内忧外患之际。由于政权分裂、战乱频仍,许多士人投身抗金救国事业。在这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下,陈普为了唤起民众的爱国情操,通过诗歌传播积极的人生价值观,发挥教育教化作用。他以深挚的家国情怀关注民生疾苦,提倡道德教育和文化修养,期望民众能够成为有德之才,为国家分忧解难。
这首诗作于陈普人生的一个关键时期。当时他虽已步入仕途,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始终萦绕心头。面对内忧外患的局势,他认为提高民族素质和文化水平至关重要。因此,他在创作这首诗歌时,既饱含着忧虑,又充满着期待,希望借此机会向广大民众传递奋发向上、勤学不辍的理念。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