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枣花

标题包含
枣花
香落衣巾靡靡中,花垂碧涧不流冬。 易开易落催成子,谁采谁收怕见红。 种有万林绵北地,诗传八月剥西风。 千株可等侯千户,安邑曾收结实功。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香气飘落在衣服和毛巾上,花儿低垂在绿莹莹的小溪边度过整个冬天。 花朵容易开放也容易凋落,催熟果实,采摘和收获时又怕见到红花。 这种植物生长在广大的北方土地,诗歌传承八月的西风会把它们剥离掉。 种植一千株就可以等待成千户的收成,安邑曾经获得丰收的硕果。
去完善
释义
1. 香落衣巾靡靡中:靡靡,指枣花香四散飘落的情景。 2. 花垂碧涧不流冬:碧涧,此处借指清澈的溪流。不流冬,指花落在溪水中,溪水依然流动不止。 3. 易开易落催成子:此句表示枣花开落快速,很快就结成果实。 4. 谁采谁收怕见红:意指人们采摘枣子时会见到一片红色,即指枣子成熟时的景象。 5. 种有万林绵北地:指枣树种植广泛,绵延在北方的大地上。 6. 诗传八月剥西风:指秋天是枣子成熟的季节,秋风起时,枣子开始变得饱满。 7. 千株可等侯千户:千株,泛指数量众多的枣树;千户,古代一种官职,负责征收和管理民间赋税。这里是指种植大量枣树可为国家和民众带来收益。 8. 安邑曾收结实功:安邑,古代地名,位于今中国陕西省北部地区,以盛产枣子闻名。这里用以比喻枣子的重要性和广泛分布。
去完善
赏析
《枣花》是南宋诗人董嗣杲的一首描绘枣花的诗歌。这首诗通过对枣花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枣花的赞美和对农事的关心。 首联“香落衣巾靡靡中,花垂碧涧不流冬”,描绘了枣花的香气和姿态。枣花的香气随风飘散,落在诗人的衣巾上,给人一种美妙的感受。而枣花的花瓣则低垂在碧绿的涧水旁,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不会凋谢。 颔联“易开易落催成子,谁采谁收怕见红”,表现了枣花的短暂生命和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枣花很容易开放也很容易凋落,但它却催促着枣子的成熟。谁能采摘这些果实呢?恐怕是那些害怕看见枣子变红的农民吧。 颈联“种有万林绵北地,诗传八月剥西风”,描述了枣树的广泛种植和在秋风中成熟的过程。在北地的广袤土地上,有无数的枣树林。八月的秋天,枣树在萧瑟的西风中渐渐成熟,等待人们去采摘。 尾联“千株可等侯千户,安邑曾收结实功”,表现了枣树的产量丰富和劳动人民收获的喜悦。千株枣树可以等待成千上万的农民来采摘,而在古代的安邑地区,枣树曾经为人们带来了丰收的成果。 总的来说,《枣花》这首诗歌通过对枣花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枣花的赞美和对农事的关心。诗人通过描绘枣花的香气、姿态、生命周期以及枣树的种植、成熟和收获,展现了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的精神风貌,同时也表达了对丰收的喜悦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枣花》是南宋诗人董嗣杲的一首描绘枣花的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256年,正值南宋晚期,国家内外交困,战乱不断。 在这首诗的创作时期,董嗣杲个人生活也不如意。他曾在朝廷为官,但因直言敢谏,遭到权臣排斥,最终被罢官。此后,董嗣杲回到家乡,过上了隐逸的生活。他的诗歌创作也转向了关注自然、抒发个人情怀的题材,这首《枣花》就是其中一例。 在这一时期,南宋王朝正处于严重的内外危机之中。北方的金朝对南宋形成强大压力,国内又因政治腐败、土地兼并等问题导致民生疾苦。在这种背景下,许多文人志士开始关注社会现实,通过诗歌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关切。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