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荣见示和禅月山居诗盥读数过六根洒然但余素不晓佛法今以受持孔子教中而见于穷居之所日用者和成七首 其三
陋屋三间草盖成,四时兰菊荐芳馨。
但知后圃多栽橘,何必阳山独采苓。
破睡雪花茶满盌,慰怀春色酒盈瓶。
与人无怨亦无德,自觉长年心自宁。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简朴的房屋由草铺成,四季皆有兰花和菊花散发的芬芳。只知道在后花园种上很多橘子树,又何必一定要去阳山独自采摘茯苓呢?午睡醒来,喝一碗飘满雪花的茶;心情愉快时,品尝一下美酒倒满的酒杯。不与人为敌,也没有得到什么好处,自我感觉可以安心度过漫长的岁月。
去完善
释义
1. 义荣:人名,这里指诗人所和的诗的作者。
2. 和:唱和,诗歌的一种形式,主要指朋友之间互相酬答、以诗抒怀的方式。
3. 禅月山居:代指禅宗的隐逸生活。
4. 盥读:细心阅读。
5. 六根:佛教术语,指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感觉器官。
6. 洒然:形容内心爽朗畅快。
7. 素:平素,平常。
8. 不晓佛法:不了解佛教教义。
9. 受持:接受并遵行某种教导或教诲。
10. 孔子教中:孔子的教育思想。
11. 穷居:身处困厄之境。
12. 日用者:日常生活中的事情。
13. 成:完成,做成。
14. 陋屋三间草盖成:简陋的房子由茅草搭建而成。
15. 四时:四季。
16. 兰菊:兰花和菊花,两种常见的花卉。
17. 芳馨:芬芳的香气。
18. 但知后圃多栽橘:只知道在后花园多种植橘子树。
19. 何必阳山独采苓:为什么一定要去阳山独自采摘茯苓呢。
20. 破睡雪花茶满盌:驱散睡意的方法是喝一碗雪花茶。
21. 慰怀春色酒盈瓶:抚慰心灵的良方是饮一瓶春酒。
22. 与人无怨亦无德:对待他人没有怨恨也没有恩德。
23. 自觉长年心自宁:自己觉得常年内心平静安宁。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郑刚中所作。诗题较长,简而言之,这是郑刚中在阅读了僧人义荣的和诗之后,受到启发而创作的七首诗中的一首。在这首诗中,郑刚中表示自己对佛教并不了解,但他愿意接受并实践孔子的教诲,以应对日常生活中的困境。
首句“陋屋三间草盖成”描绘了诗人所居住的房子简陋,用草作为屋顶。接着的“四时兰菊荐芳馨”则是形容家中一年四季都有兰花和菊花这两种芬芳的花卉相伴。诗人用“但知后圃多栽橘,何必阳山独采苓”表示自己并没有对佛教产生过于执着的追求,只是知道应该在家中种植更多的橘子树,并不需要特意去阳山寻找茯苓。
“破睡雪花茶满盌,慰怀春色酒盈瓶”描述了诗人用雪水泡制的茶叶缓解困倦,用美酒抚慰心中的郁闷。最后两句“与人无怨亦无德,自觉长年心自宁”表达了诗人与人为善、与世无争的生活态度,他相信这样的生活能使他的内心始终保持宁静。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义荣见示和禅月山居诗盥读数过六根洒然但余素不晓佛法今以受持孔子教中而见于穷居之所日用者和成七首 其三》是南宋诗人郑刚中所作。郑刚中(1088年-1154年),字亨仲,一字汉章,号南谷居士,郓州清平(今山东东平)人。他官至龙图阁学士、川陕宣抚副使,后因诽谤秦桧被贬谪。
在这首诗的创作时期,正值南宋初期。当时的时代背景是北宋灭亡后,南宋建立,然而中原地区仍在金国统治之下。在这个时期,国家局势动荡不安,民间疾苦严重,儒家和佛教的思想成为了人们寻求精神寄托的主要方式。
郑刚中在官场生涯中,曾多次参与抗金斗争,表现出了坚定的爱国情怀。然而,他在政治上并不顺利,因与权臣秦桧政见不合而被贬谪。在这种情况下,他转向了儒家经典和佛教思想的研究,以求心灵的慰藉。这首诗就是他在这个时期所创作的,表达了作者对儒家教育和佛教哲学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人生困境的豁达态度。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