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鼓山
鼓山闻天下,一见名不空。
自从周职方,闽在王会中。
登山亦几人,兴寄随所逢。
骑君常愒日,迁客多悲风。
剑川发瓯西,万阻与海通。
忽焉得平壤,北山矗其东。
我行未及巅,已见国势雄。
三韩到吴会,不可道里穷。
俯瞰南来帆,沄沄自朝宗。
曩时诸降王,各抚千里封。
相招神衔图,旅献东都宫。
东都今何如,胡马鸣蒿蓬。
一春长雨雾,明日归樊笼。
恣探泉石幽,篝灯道归筇。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鼓山声扬天下,一睹其名不虚传。
自打周代的职方氏记载,福建便被纳入全国版图之中。
能登山之人寥寥无几,兴致寄托于偶然间的相遇。
身为文人墨客,骑马临日,内心却总有离别之愁绪。
剑川起源于瓯江以西,历经重重险阻与大海相连。
瞬息之间即可到达平坦的原野,北山屹立在东侧。
我尚未抵达峰顶,就已领略了国家雄壮的气势。
韩国至江苏一带,地理距离无法用言语描述。
俯视南方而来的船只,纷繁多杂似朝拜帝王。
想当初诸多的藩王们,各自统治着千里的疆域。
他们相互招引共享江山图,共同进贡给东都的皇宫。
如今东都又怎样了呢?被胡马长嘶于蒿草丛中。
整春都在雨雾中度过,明天就要重回樊笼。
尽情地探索那泉石深处的幽静,提着灯笼、拄着竹杖走在归途之上。
去完善
释义
1. "鼓山":指福建省福州市的一座著名山峰。
2. "周职方":指周代主管地理的官员。这里借用他的名字表示古代的地理知识。
3. "闽":指福建省。
4. "王会":指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场合。
5. "骑君":骑马的人,这里可能指作者自己。
6. "常愒日":即永昼,指漫长的白天。
7. "迁客":被贬谪的人,这里可能指历史上那些因政治原因而被流放至此的名士。
8. "剑川":可能指的是福建境内的一条河流。
9. "瓯西":瓯江以西的地方,这里可能指浙江地区。
10. "万阻与海通":形容地形复杂,地势险要。
11. "平壤":指地势较为平坦的地区。
12. "北山":指鼓山。
13. "国势雄":形容国家的气势雄壮。
14. "三韩":指朝鲜半岛的三个国家。
15. "吴会":指江苏、浙江一带。
16. "道里穷":形容路途遥远,无法用道里来计算。
17. "俯瞰":向下看。
18. "南来帆":从南方驶来的船只。
19. "沄沄":水流浩大的样子。
20. "朝宗":指船只在海上航行,向目的地前进。
21. "曩时":从前,过去。
22. "降王":指投降的君主。
23. "抚":统治,管理。
24. "千里封":指广大的国土。
25. "神衔图":指地图,这里是说诸侯们聚集在一起商讨国事。
26. "旅献":指纷纷进贡。
27. "东都":这里指东汉的都城洛阳。
28. "胡马":指北方的少数民族。
29. "鸣蒿蓬":形容战马的嘶鸣声。
30. "一春":整个春天。
31. "长雨雾":指连续不断的阴雨天气。
32. "明日":指第二天的行程。
33. "樊笼":指尘世的生活。
34. "恣探":尽情探索。
35. "泉石幽":指山中清幽的风景。
36. "篝灯":点燃灯笼。
37. "道归筇":沿着山路返回。
去完善
赏析
《游鼓山》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陈傅良游览鼓山的所见所思。全诗以山水景物为引,结合历史事件及个人观感,呈现出一幅辽阔壮丽的画卷。
首联“鼓山闻天下,一见名不空”,奠定了整首诗的基调,既表达了对鼓山景色的赞美,又表明了自己亲临其境的感受。
接着,作者借周职方的视角引出了闽地的历史和地理特征,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历史的脉络之中。同时,作者又以“登山亦几人,兴寄随所逢”展示了自己的个性和心境,表达了人们在特定情境下的不同感悟。
随后,“骑君常愒日,迁客多悲风”则传达了时光的流转和人生的际遇。这一部分展示了作者的人生哲学,强调了乐观面对生活中的风雨。
接下来,诗人以“剑川发瓯西,万阻与海通。忽焉得平壤,北山矗其东”描述了沿途的风景以及到达鼓山的欣喜。这里,作者巧妙地运用山川河流作为象征,展现出自然界的壮丽景色。
紧接着,“我行未及巅,已见国势雄。三韩到吴会,不可道里穷。俯瞰南来帆,沄沄自朝宗”,抒发了诗人在攀登鼓山过程中产生的感慨。这部分既有对国家宏图的展望,也有对祖国河山的赞美。
然后,作者用“曩时诸降王,各抚千里封。相招神衔图,旅献东都宫。东都今何如,胡马鸣蒿蓬。一春长雨雾,明日归樊笼”回顾历史,感叹江山变迁。这一段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历史意识。
最后,“恣探泉石幽,篝灯道归筇”是诗人的心灵独白,他希望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在心灵的探索中找到宁静和归宿。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游鼓山》是南宋诗人陈傅良的一首描绘山水风光的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南宋中期,即公元1160年至1279年之间。在这个时期,南宋朝廷偏安一隅,江南地区经济相对繁荣,文化发展迅速,诗歌创作十分活跃。
陈傅良(约1137-1228)是南宋著名文人、政治家,他历任地方官吏,后入朝为相。在这段时间里,陈傅良因政绩显赫而受到皇帝的赏识和重用,但他也因直言敢谏而受到权臣的排挤。在人生的高峰期,陈傅良游览了鼓山,写下了这首赞美山水的诗篇。
鼓山位于福建省福州市,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山,有着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陈傅良在游览鼓山时,被这里的山水风光所吸引,于是挥毫泼墨,写下了这首《游鼓山》。在这首诗中,陈傅良通过对鼓山的描绘,表达了他的豪情壮志和对美好景色的赞美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