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八咏
鹿门春暖水汤汤,天为东宁锁一方。震耳雷轰潮过午,排山浪涌雪明洋。烟堤摇曳舟千个,沙港参差鹭几行。闻道钱镠能射却,惭无半策展台疆。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温暖的鹿门,溪水滚滚而来,这片区域犹如被天地封印在东宁的一方乐土。中午时分,春雷轰鸣,潮水汹涌而来,就像洁白的雪花飘落在海洋。烟雾弥漫的堤岸上停泊着成千上万的船只,沙港上稀疏地排列着一些白鹭。听说钱镠曾以射箭的技巧战胜敌人,我却惭愧于自己无法用智慧来展示祖国河山的美好。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鹿门:这里指台湾的鹿港。
2. 东宁:古代对台湾的称呼之一。
3. 震耳雷轰:形容海浪拍打的声音很大。
4. 潮过午:中午时分的大海潮。
5. 雪明洋:形容海浪如同雪片般洁白明亮。
6. 烟堤:烟雾笼罩的河堤。
7. 沙港:沙滩边的港口。
8. 鹭:一种水鸟,这里用来形容鸟类在水边栖息的景象。
9. 钱镠: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建立者,他善于射术。
10. 半策:办法不多。
去完善
赏析
《台湾八咏·其一》(鹿门)描绘了台湾鹿门春景的水色和地形特色。诗中的“天为东宁锁一方”以天地为背景,突显台湾作为宝岛的地理位置。接著,诗人描写“震耳雷轰潮过午”及“排山浪涌雪明洋”展现了台湾的海潮景象,其动静结合,仿佛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波涛汹涌的大海图。
然后,诗人以“烟堤摇曳舟千个”和“沙港参差鹭几行”描述了渔船与白鹭点缀下的岸边风光,为整个画面增添了一丝生机与活力。最后,借由“闻道钱镠能射却”的历史典故,表达了作者想要保卫和建设台湾的愿望,同时也在反省自身在这方面的无能为力。总的来说,这首诗以生动的语言、和谐的音韵,呈现了一幅富有动感和生机的台湾风情画卷。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台湾八咏》是清代诗人张琮创作的一组描绘台湾风土人情的诗歌。这组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清朝康熙年间(公元1662-1722年),此时的台湾刚刚纳入清朝版图,成为清政府的一个省份。
在这个时期,张琮作为一个有深厚家国情怀的文人,对台湾这个新兴的省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通过游历台湾各地,亲身感受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从而创作出这组脍炙人口的诗篇。在这组诗中,张琮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台湾的美丽风光、民族风情和历史文化,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
此外,这个时期的台湾正处于历史的转折点。清朝政府为了巩固在台湾的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和文化措施。这些措施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台湾的社会进步和发展,也为张琮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