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渡江达磨赞

标题包含
渡江达磨赞
道个不识,自生荆棘。 曈曈渡江,忍羞面壁。 頼有神光与雪屈。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这一句古文翻译为现代白话文为:“别说不认识,自己生出许多困扰。在阳光下渡过江河,只能忍住羞愧面对墙壁。还好有神光和白雪的陪伴。”
去完善
释义
注解如下: 1. "道个不识":这是禅宗公案“识与不识”的一部分。“识”指的是对事物的认知或了解;“不识”则是说不了解或不认识。这句话意味着修行者需要达到一种境界,既不对任何事物产生执著的认 识,也不对一切现象感到困惑不解。 2. "自生荆棘":这里是比喻人心中执着的念头如同荆棘一样阻碍自己的觉悟之路。荆棘是一种多刺的灌木,用来形容心中的烦恼杂念很形象。 3. "曈曈渡江":这句诗指达摩祖师乘船渡过长江到达中国的故事。"曈曈"在此处可以理解为明亮的,也可引申为崭新气象的意思。 4. "忍羞面壁":描述达摩来到中国后,一直坚守沉默,面对墙壁静坐,不与他人争辩。这种生活方式使得外界对他的行为产生了诸多误解和嘲笑,但他仍然能忍耐下来,保持内心的平静。这里的"羞"字,含有双重含义,一是表示世人对他行为的嘲讽,二是他自己对此类行为的羞愧感。 5. "赖有神光与雪屈":神光是禅宗六祖慧能的弟子,他听闻达摩的教诲后决定去请教。这里诗人赞美神光的智慧,同时也表现出对达摩坚持真理的精神的崇敬。"雪屈"的意思是洗清污名,显示清白,表达了诗人希望世人能理解达摩的本意,不再误解他的行为。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对禅宗达摩的敬仰之情,同时也传达了一种禅意。诗中的“道个不识”象征着达摩祖师在面对他人质疑时,始终保持自己的信仰和修行态度,不为外物所动。而“自生荆棘”则暗示了那些困扰心灵的烦恼,正是由于人们对世事的无明而产生的。 “曈曈渡江,忍羞面壁”描述了达摩渡江南下,来到嵩山少林寺,在一面石壁上苦修十年的事迹。他不顾世人嘲笑,坚守信仰,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令人敬佩。 “頼有神光与雪屈”则表达了诗人对达摩精神的赞誉。他认为达摩的神光和忍耐冰雪的精神是值得学习的。这首诗既是对达摩禅师的赞美,也是对自己的激励,鼓励自己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也要保持坚定的信念,坚守自己的道路。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渡江达磨赞》是唐代诗人释普宁的一首描绘禅宗大师达摩的诗歌。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8世纪中叶,即唐朝中期。这个时期,中国的佛教文化发展迅速,禅宗作为其中的一派,在社会上广泛传播。 在这个时间段内,释普宁作为一位禅僧,对于禅宗思想的领悟和实践有着深刻的体验。他的人生际遇与达摩相似,都曾为了传播禅宗思想而历经艰辛。据传,达摩曾在长江上渡过,以表达自己的坚定信念和毅力,这与诗中的“破浪乘风达彼岸”相呼应。 此外,唐朝中期是一个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的时期。然而,在表面繁荣的背后,社会矛盾和问题也逐渐显现。禅宗作为一种追求内心宁静和精神解脱的思想流派,受到了许多人的关注和信仰。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释普宁通过诗歌表达了对达摩精神的敬仰,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禅宗理念的追求和理解。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