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仲蒙石龙涡
群冈压泾湄,于此聚众首。
其间石屋露,远视若呀口。
林端蹑絙上,却入势愈斗。
围空竖古壁,阔可百人受。
洪钟谁倒仰,巨瓮忽侧剖。
层岩寒泉飞,绝巘怪树走。
阴风喜复怒,野雾吞且呕。
晴岚逼衣襟,欲住不得久。
尝闻耕者说,自昔藏蚴蟉。
当年救旱事,有记刻不朽。
近岁灵恐歇,百祷无一偶。
至今闾里人,不复来奠酒。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山群重叠,聚集此地。
中间露出的石头房子,远看如同张开的嘴巴。
沿着树干爬上去,回头地势更显险要。
围空的墙上古画,可容纳百人。
大钟横躺,陶瓮被劈开。
层岩处瀑布飞扬,陡峭的山峰上怪树屹立。
阴风吹拂,时而欢喜时而愤怒,山间云雾翻滚吞吐。
晴朗时雾气逼近衣物,不能在此停留太久。
曾经听农民说过,这地方自古就有灵气。
据说当年曾用来祈求雨水的神殿,至今仍有记录流传。
近年可能因为灵气减弱,怎么祈祷都没有效果。
到现在附近的人,已经不再来这里祭祀了。
去完善
释义
1. 压:压低,向下弯曲。
2. 湄:岸边,水边。
3. 呀口:张口的样子,这里指洞穴开口。
4. 蹑:踩踏,登上。
5. 絙:绳索。
6. 围空:四周空旷的地方。
7. 古壁:古代的墙壁。
8. 阔可百人受:可以容纳一百人的宽阔空间。
9. 倒仰:倾倒,倒下。
10. 巨瓮:巨大的陶罐。
11. 侧剖:侧面切开。
12. 层岩:层层叠叠的岩石。
13. 绝巘:极高的山崖。
14. 怪树走:奇怪的树木生长。
15. 阴风:寒冷的风。
16. 喜复怒:时而欢喜,时而愤怒。
17. 吞且呕:形容雾气笼罩。
18. 晴岚:晴朗天气的山间雾气。
19. 逼衣襟:贴近衣服和胸襟。
20. 尝:曾经。
21. 耕者说:耕作的农民所说。
22. 自昔:自古以来。
23. 藏蚴蟉:藏匿蜿蜒曲折之处。
24. 当年:那一年。
25. 救旱事:救助干旱之事。
26. 有记刻不朽:有着永不磨灭的记载。
27. 灵恐歇:神灵恐怕已经消失。
28. 百祷无一偶:多次祈祷都未得到回应。
29. 闾里人:乡邻百姓。
30. 不复来奠酒:不再前来祭奠。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而壮观的自然景色,诗人通过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巧妙地表现出了石龙涡的奇特地貌和自然景观。诗人首先通过对群冈、石屋、古壁、洪钟、巨瓮等的描述,展示了石龙涡的地形地貌,以及其中的泉水、树木等景观元素。接着,诗人以阴风、野雾等自然现象的描绘,展现了石龙涡的神秘氛围。此外,诗人还通过耕种者的讲述,揭示了石龙涡的历史背景和传说故事,使诗的内涵更加丰富。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石龙涡的独特视角的观察和描绘,展现了其独特的魅力和美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和仲蒙石龙涡》是北宋时期著名文人、书画家文同所作。创作时间约为公元1040年至1076年之间,正值文同官宦生涯的鼎盛期,其间他历任多地知州,致力于政务治理和民生改善。这段时间里,文同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深厚的民众情感,这些都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素材和灵感。
在诗中,文同通过对石龙涡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和对家乡故土的眷恋之意。同时,他也借景抒情,表达了自己在官场上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和为国家百姓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这首诗充分展示了文同作为一位有理想、有责任感的士人官员形象,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这一时期的北宋社会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文同身处其中,受到时代氛围的影响,他的诗歌作品具有浓厚的人文气息和历史责任感。总的来说,这首诗《和仲蒙石龙涡》既反映了文同个人的人生经历和心态变化,也体现了当时北宋社会的时代特征和文化风貌。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