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诗
万物忘我虽,圣人出同忧。
女娲断鳌足,轩辕殛蚩尢。
禹命洪水父,稷播百谷修。
元德与天通,珍符告帝休。
起皆不得已,本非功业谋。
应龙潜深渊,睢盱寒水秋。
乘时御风雷,雨施化形流。
体异灵气同,默契神变求。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一切事物在忘我之中成长,圣人出现是为了众生的忧虑。
女娲剪断了鳌足的磨难,轩辕打败了蚩尤的邪恶。
大禹治水成了父亲榜样,稷教会人们种植五谷。
高尚的品德与天地相通,吉祥的神符宣告帝王的美好。
一切都是迫于形势,并非为了谋求功勋。
应龙静静地潜伏在深渊,冷眼旁观着寒冷的秋水。
趁着时机驾驭风雨雷霆,滋润大地,使万物得以成形。
形态各异但都有着同样的灵气,冥冥中寻求神灵变化的默契。
去完善
释义
1. 万物忘我虽:我指个人,忘掉我,意为抛弃私心杂念。
2. 圣人出同忧:意指圣人与百姓共同忧虑世事。
3. 女娲断鳌足:神话传说,女娲补天的故事。
4. 轩辕殛蚩尢:轩辕,黄帝;蚩尢,传说中的人物,被黄帝杀死。
5. 禹命洪水父:禹治水的典故。
6. 稷播百谷修:稷,后稷,周朝始祖;播百谷,教导人民播种五谷。
7. 元德与天通:元德,天生的德行;与天通,与天地相通。
8. 珍符告帝休:珍符,神奇的预兆;帝休,天子的平安。
9. 起皆不得已:事情的发生都是出于不得已的原因。
10. 本非功业谋:并非出于功利和事业的考虑。
11. 应龙潜深渊:应龙,古代神话中的动物;潜深渊,隐藏于深水中。
12. 睢盱寒水秋:形容秋天寒冷的水面。
13. 乘时御风雷:抓住时机驾驭风雷。
14. 雨施化形流:雨水滋润万物,呈现各种形态。
15. 体异灵气同:虽然形体各异,但都有相同的灵气。
16. 默契神变求:心灵相通,追求神妙的改变。
去完善
赏析
《杂诗》是唐代诗人李复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全诗以儒家经典和历史故事为主线,表达了作者对道统的敬仰和对历史的感慨。
首联“万物忘我虽,圣人出同忧”,寓意在纷繁复杂的历史长河中,圣人们之所以成为圣人,是因为他们超越了物欲,怀着忧虑天下的情怀,关心民生疾苦。
颔联“女娲断鳌足,轩辕殛蚩尢”,借用女娲补天的神话和轩辕黄帝战胜蚩尤的故事,展示了古代圣贤为了百姓的安危,敢于挺身而出、捍卫正义的精神。
颈联“禹命洪水父,稷播百谷修”,描绘了大禹治水、后稷教民稼穑的场景,表现了圣人们对国家治理的重视和对农业生产的关切。
尾联“起皆不得已,本非功业谋”,则揭示了历史上这些伟大事业背后所蕴含的无奈和崇高的理想:尽管他们的初衷并非是为了功名伟业,但他们的事迹却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杂诗》是南宋诗人李复所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初年,大约在1140年左右。这一时期,南宋朝廷偏安江南,但金兵仍然时常侵扰边境,社会动荡不安。在这种背景下,李复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厚的情感,创作出这首表达忧国忧民情怀的《杂诗》。
作为南宋时期的文人,李复具有浓厚的家国情怀和民族责任感。他在诗歌中表达了对于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的忧虑,以及对战乱中的百姓生活的关切。在这首《杂诗》中,李复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历史的沧桑变化,表达了对于国家和民族未来的担忧。同时,他也以儒家士人的身份,呼吁人们要以天下为己任,关注民生疾苦,共同为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复兴而努力。
在创作这首《杂诗》时,李复的个人经历也影响了他的诗歌风格。他曾在科举考试中多次落第,饱受挫折,这使得他对社会的黑暗和不公有着深刻的认识。此外,他还曾参与抗金斗争,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和人世的艰辛。这些人生经历使得他的诗歌充满了现实关怀和深沉的思考。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