幔亭峰
山中别是一桃源,彩屋虹桥影不存。
山下人痴犹自说,排簷元是武夷孙。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山中的桃花源与外界截然不同,那里的房屋和彩虹桥在阳光下倒映在水面上。
山下的村民虽然愚钝无知,但依然坚持传颂着那里是武夷山的子孙后代的故事。
去完善
释义
1. 幔亭峰:位于武夷山,山峰险峻,为九曲溪三曲之处的重要景点。
2. 桃源:指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的美好世界。这里用桃源来形容幔亭峰的环境优美。
3. 彩屋虹桥:描述山中的建筑色彩斑斓,犹如彩虹一般美丽。
4. 不存:消失不见。
5. 人痴:指当地的一些居民或者游客。
6. 犹自说:还在谈论。
7. 排簷:屋檐,这里指幔亭峰上的建筑。
8. 元是:原是,本来。
9. 武夷孙:指生活在武夷山一带的人,孙在此处有“子孙”之意,表示当地人。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幔亭峰的美景,同时也传达出诗人对人生的哲理思考。首句“山中别是一桃源”,点明了诗的主题——山中的美景如同另一个桃花源。接下来的“彩屋虹桥影不存”则通过对比山下的繁华与山中的宁静,强调了隐居生活的美好。第三句“山下人痴犹自说”表现出山下人对山中世界的无知与偏见,而最后一句“排簷元是武夷孙”则以寓言式的表达手法,暗示了山上山下的人都有其各自的命运和人生选择,而这是他们自身的抉择所造成的结果。这首诗以鲜明的形象、深沉的哲理,传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社会与自然相互依存的理念,给人以深刻的人生启示。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幔亭峰》是明代诗人陈梦庚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位于福建省武夷山的一处著名景点——幔亭峰的壮丽景色。诗歌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仙境的向往之情。
在创作这首诗歌时,陈梦庚正值青年时期。当时他游历全国各地,结交了许多文人墨客,共同探讨文学创作。这一时期的陈梦庚在诗歌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尤其是在山水田园诗方面,他的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明朝中期,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文化发展较快。随着科举制度的推行,许多文人纷纷投身科举,以求取得功名。然而,也有部分文人选择远离尘嚣,寄情山水,以诗书画为志。陈梦庚便是其中之一,他崇尚陶渊明式的田园生活,追求心灵的宁静。
在这段时间里,福建省武夷山地区的旅游业逐渐兴起,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游览。陈梦庚在一次游历过程中,偶然发现了幔亭峰的美景,感慨万分,于是挥毫泼墨,写下了这首《幔亭峰》。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