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年与德粲同之温陵谒大智禅师医作四小诗送之 其二
六年别故山,松竹故无恙。
此身已天涯,飘走复何向。
清源老医师,砭偻出投杖。
勿辞一往勤,挹彼上池涨。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六年后再访故乡,松树和竹子依然茂盛。
此刻已经远离家乡,漂泊不定不知去往何方。
故乡的清源老人,治愈病人后放下拐杖。
不要拒绝我的帮助,吸取那上池之水。
去完善
释义
【清源】:指福建泉州,位于福建东南沿海,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宋元时期的国际大港口。
去完善
赏析
《逢年与德粲同之温陵谒大智禅师医作四小诗送之 其二》这首诗是朱松在其与友人德粲一起拜访大智禅师求医时的有感而发之作。诗人以松竹的无恙比喻故山的坚韧和稳定,从而引出自己的流浪之感,表现出了诗人面对生活的漂泊不定所展现出的乐观态度。同时,他也将清源老医师描绘成了一个能够治愈病人、带来希望的人物形象。
在整首诗中,诗人以其深沉的洞察力和细腻的情感,深刻地传达了人生旅途中的无奈和坚强。这种情感既表达了诗人自身的痛苦,也反映了其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未来的期许。诗人借由对故山松竹的描述,传递出对于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通过对清源老医师的刻画,表达了对医生救助病人的敬意以及对未来生活的信心。
从整体上看,这首诗具有浓厚的人文关怀和历史底蕴,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意象、象征等手法,使其作品呈现出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优美的艺术风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名为《逢年与德粲同之温陵谒大智禅师医作四小诗送之 其二》,是南宋诗人朱松在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年)所创作的。
朱松,字乔年,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南宋著名的学者、文人和政治家。他生活在宋朝南渡时期,由于金兵南下,导致中原地区战乱不断,民生疾苦。然而在这个时期,佛教文化却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繁荣发展,禅宗更是成为当时最具影响力的佛教流派之一。
在这一时期,朱松的人生际遇也十分坎坷。他曾担任过朝官,但由于直言敢谏,多次遭到贬谪。在创作这首诗时,他已经从京城被流放到福建泉州,担任泉州府通判一职。在这期间,他与好友德粲一起前往泉州附近的温陵,拜访了大智禅师。这次参禅之旅对朱松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在诗中表达了对禅意的领悟和对生活的感慨。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还涉及到了南宋时期的社会政治环境。当时,北方战事频发,朝廷内部党派斗争激烈,而南方则相对较为安定。在这样的背景下,朱松等文人墨客纷纷转向佛学,寻求心灵的慰藉和超脱。同时,禅宗文化的传播也促进了南北文化交流,为当时的文人提供了一种新的表达方式。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