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侃惜谷
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诘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陶侃:字士行,晋朝名将,颇有政绩。
2. 尝:曾经。
3. 游:出游,指离开居所去游览或办事。
4. 见:看见。
5. 持:拿着。
6. 未熟稻:尚未成熟的稻谷。
7. 用此何为:拿这个做什么用。
8. 云:说。
9. 聊:姑且,随便。
10. 取:摘取。
11. 耳:助词,表示语末的拖音。
12. 大怒诘曰:非常生气地责问他说。
13. 汝:你。
14. 既:已经。
15. 不田:不耕种田地。
16. 而:却。
17. 戏贼:嬉弄糟蹋。
18. 稻:这里指稻谷。
19. 执:捉住。
20. 鞭:用鞭子打。
21. 以:因为。
22. 是:这。
23. 故:所以。
24. 百姓:民众。
25. 勤于农植:热衷于农业生产。
26. 家给(ji)人足:家家户户丰衣足食。给,供给;足,充足。
去完善
赏析
赏析:这首古诗以陶侃的行为为线索,展现了古人对于粮食的珍视。陶侃在游历时发现了不劳而获的人,他毫不犹豫地对此行为进行了严厉的斥责和惩罚。这样的行为不仅仅是为了保护农民的劳动成果,更是为了激励人们辛勤劳动,养成勤奋的品质。因此,这首诗可以视为对农耕文化的颂扬和对勤奋品质的培养。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陶侃惜谷》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司马光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960年至1127年之间的北宋时期。在这段时间里,司马光历任州郡长官、国子监祭酒、尚书左仆射等职,以正直廉洁著称于朝野。他在任职期间,关心民生疾苦,提倡节约粮食,反对奢侈浪费,这一理念在《陶侃惜谷》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当时,北宋社会经济发展较快,但由于土地分配不均、战乱等原因,粮食问题依然严重。此外,上层社会的奢侈之风盛行,导致粮食资源浪费严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司马光在诗中以古代名将陶侃为榜样,倡导珍惜粮食、勤俭持家,以此呼吁民众共同努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