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狂风

标题包含
狂风
十日狂风不偶然,未教桃李鬬婵娟。 关西将士曾如此,直入齐宫斩小怜。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晁说之(1059年-1129年),字以道,号景迂,济州巨野(今山东巨野)人。他是北宋末南宋初的一位著名文人、学者和官员。 晁说之出身于书香门第,其父晁仲衍曾任尚书都官员外郎,其兄晁补之为著名文学家。...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十日的狂风并非偶然,不曾让桃花李花争艳。关西的将士们也曾如此英勇,径直闯入齐宫斩杀了小怜。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晁说之:北宋文学家,字以道,号归本居士。 2. 十日狂风:指长时间的狂风天气。 3. 不偶然:并非意外或巧合。 4. 未教桃李:意指风雨并未吹散桃花和李花。 5. 斗婵娟:指争艳比美。婵娟,喻指美好的事物。 6. 关西将士:此处指东汉名将耿弇。 7. 曾如此:指耿弇在战争中攻破敌城。 8. 直入齐宫斩小怜:此处指耿弇攻打齐国首都临淄时,杀死了齐国君主献出的宠妃小怜。
去完善
赏析
《狂风》是宋朝诗人晁说之创作的一首描绘自然景象的诗。诗中以狂风的肆虐为背景,暗含了诗人对国家治理和人事命运的忧虑。这首诗的结构紧凑、情感深沉,以“十日狂风”开篇,展示出自然力量的猛烈,同时也寓意着国家面临的困境。 第二句诗人以桃李的柔弱来形容被狂风席卷的情景,进一步增强了狂风之势。这里的“婵娟”,通常指美好的事物,如佳人、美景等。在这里则形象地描绘了桃李在狂风中的无助与无奈,也可以看作是对世事无常的一种隐喻。 第三句中,诗人将焦点转移到历史上的人物和事件。“关西将士曾如此”,这里的“关西”泛指西北边疆地区,这里指的是西汉名将霍去病击败匈奴的故事。他借助历史典故,唤起人们对往昔英勇精神的怀念,也暗示了当今国家亟待解决的问题。 最后一句,诗人用“直入齐宫斩小怜”的历史事件来表现关西将士的气概。这里的“小怜”是指北齐后主高纬的宠妃冯小怜,而“斩小怜”则是霍去病当年征服匈奴的典故之一。诗人借这一历史故事表明了对国家前途的信心和对英勇将士的敬仰之情。 全诗由狂风引发对国家历史的深思,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描绘,寓情于景,抒发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在结构上,通过层次分明的手法,展现了对家国大事的关注,表现出诗人深远的视野和浓烈的家国情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狂风》是宋代诗人晁说之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狂风肆虐、天地翻覆的景象。这首诗歌创作于宋徽宗时期(1100-1125年),当时的社会政治氛围较为压抑,文人墨客多借山水田园等题材抒发自己的感慨和愤懑之情。 晁说之在青少年时期曾受到过良好的教育,但由于种种原因并未取得功名,直到晚年才得到朝廷的赏识,出任国子监博士等职。他在《狂风》一诗中所传达的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可能是基于他个人命运多舛的经历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反思。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