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拟试以虫鸣秋

标题包含
拟试以虫鸣秋
大化转无休,虫那得自由。 暗中谁擘口,闲里共鸣秋。 气感蟾蜍冷,声归蟋蟀愁。 幽闺勤杼柚,远塞急衾裘。 岂不便钳口,而犹强出头。 呶呶竟无益,也胜唤晴鸠。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曾丰(1036-1107),字幼度,号知稼翁,江西南丰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之弟。 曾丰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年轻时便以文才著称。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中进士,历任...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大化转变无止尽,昆虫怎能得到自由。 黑暗中是谁在张嘴,闲暇时共同鸣叫迎接秋天。 感受着蟾蜍的寒气,蟋蟀的声音带着忧虑。 深闺中的女子辛勤地织着布,边塞的人急忙穿上了被子和衣服。 难道不是应该闭上嘴,却还要勉强出头露面。 唠叨并没有好处,但还是比呼唤晴天的鸟好一些。
去完善
释义
《拟试以虫鸣秋》注释: 1. 大化:大自然的变化。 2. 转无休:不断地转换,没有停止。 3. 虫:这里指昆虫,如蝉、蟋蟀等。 4. 那得自由:无法获得自由。那,同“哪”。 5. 暗中:在黑暗中。 6. 谁擘口:谁在开口发声。擘,张开。 7. 闲里:闲暇之时。 8. 共鸣秋:共同发出秋天的声音。 9. 气感:感受到空气的变化。 10. 蟾蜍冷:蟾蜍感受到的寒冷。 11. 声归:声音归属于。 12. 蟋蟀愁:蟋蟀感受到的忧愁。 13. 幽闺:深闺,指女子居住的闺房。 14. 勤:经常。 15. 杼柚:织布机,这里指织布的声音。 16. 远塞:遥远的边塞。 17. 急:急需。 18. 衾裘:被子和皮衣,这里指冬天的衣物。 19. 钳口:闭口不言。 20. 而犹:但仍然。 21. 出头:发出声音。 22. 呶呶:形容喋喋不休的样子。 23. 无益:没有好处。 24. 也胜:也比……更好。 25. 唤晴鸠:呼唤晴天的斑鸠。
去完善
赏析
《拟试以虫鸣秋》是一首富有哲理的咏物诗,通过对虫鸣这一自然现象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生命、自由和自然的深刻思考。全诗以虫鸣为引子,展示了生物在自然界的命运以及个体在社会中的角色。 首联“大化转无休,虫那得自由”,强调了大自然的变化永无止境,作为其中的一分子,昆虫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作者以此开篇,表达了对自然界普遍规律的敬畏。 颔联“暗中谁擘口,闲里共鸣秋”,暗示了虫鸣的原因并非完全是出自昆虫本身,而是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诗人以此传达出生命的被动性,也揭示了自然与个体间的相互关联。 颈联“气感蟾蜍冷,声归蟋蟀愁”,通过描写昆虫在特定环境下的反应,展示出生物对外界变化的敏感度,同时也传达了秋天所带来的悲伤气氛。 尾联“幽闺勤杼柚,远塞急衾裘”,作者将虫鸣声与人们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进一步表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密联系。同时,这两句也说明了声音的传播可以跨越时空,将人们联系在一起。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观察昆虫的活动,揭示出生命的无奈和世界的无常,引导读者反思个人在社会中的位置和责任。同时,作品还展示出作者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拟试以虫鸣秋》是南宋诗人曾丰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公元1194年,即南宋光宗绍熙年间。 在这一年里,曾丰担任了州郡的官员,负责管理地方政务。由于他对百姓的关心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使得他在处理政务之余,更加关注民间的生活和自然界的生态。在这种情况下,他写下了这首《拟试以虫鸣秋》。 在这段时间里,南宋政权相对稳定,但由于金国的威胁,边境局势仍然紧张。同时,国内的社会矛盾也逐渐加剧,农民起义时有发生。在这种背景下,曾丰作为一位有责任感的官员,深感忧虑。他希望通过对自然界景色的描绘,表达自己对国家的关切和对百姓生活的关注。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