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灵岩
树杪钟楼出半层,佛床黠鼠弄残灯。
五更石上僧犹定,头满清霜唤不譍。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钟楼在树枝的掩映中露出半层,狡猾的老鼠在佛像前玩弄着快要熄灭的灯光。
五更时分,石头上的僧人仍然静坐如钟,头发上沾满了霜雪,却丝毫没有反应。
去完善
释义
【树杪】树梢,树枝的末端。
【钟楼】寺庙中的钟悬之处。
【出半层】露出半截身形。
【佛床】供佛像或僧侣坐卧之具。
【黠鼠】狡猾的老鼠。
【残灯】将熄灭的油灯;比喻残存的生命。
【五更】指半夜以后五个小时的时间,即凌晨三点至七点。
【石上僧】即山僧,在山中修行的僧人。
【犹定】还在静定入定之中。
【头满清霜】头顶覆满白霜。
【唤不譍】叫不应声,形容人未醒或者不想回应。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以清幽的笔触描绘了夜晚寺庙的景象。首句“树杪钟楼出半层”用词简明,巧妙地勾勒出树木掩映下的钟楼,给人宁静致远之感。接着,诗人以细腻的观察描绘了夜间寺庙的静寂:“佛床黠鼠弄残灯”,黠鼠在佛像前的灯光下嬉戏,生动地传达了夜幕降临、万物皆静的自然氛围。
第三句中的“五更石上僧犹定”是画面的核心,表达了一种寂静和深沉的心境。此时正值凌晨五更,但寺庙内的僧侣依然保持着定力,岿然不动。最后一句“头满清霜唤不譍”中,满头白霜的老者呼唤着,但却没有回应,这既是对清晨寒冷的写照,也是对内心宁静的象征。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宿灵岩》是南宋诗人张至龙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宋光宗绍熙五年(1194年)左右,此时的张至龙正处于中年时期。在这首诗中,张至龙通过对山寺夜宿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世事无常、人生短暂的感慨。
在当时的南宋,国家政治腐败,人民生活困苦,这使得张至龙对现实世界产生了深深的忧虑。而他的个人生活也经历了许多波折,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未能金榜题名。这使得他对人生的命运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创作《宿灵岩》时,张至龙可能已经遇到了一些困境,但他并未因此而消沉,而是选择了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这也是他在这首诗中表现出的对生活态度的一种反映。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