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赵忠州归耕之赋
壮年学易计非疏,晚读人间种树书。
不向云霄羡鸿鹄,却来江海伴舂锄。
感君绿野成归计,令我青山思故居。
只恐奇谋未施设,折秦强赵要相如。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青年学习计算知识并不稀疏,晚年了解世间种植之书。
不再向往云端羡慕大雁和天鹅,却来到江河湖海陪伴春天的耕种。
感谢你的绿色田野计划,让我思念青山之间的故乡。
只是担忧奇妙的策略还没有实施,就像赵国需要像蔺相如那样的人才对抗秦国一样。
去完善
释义
1. 壮年:指青壮年时,与“老年”相对。
2. 学易计非疏:学习简单的生计策略并不是很欠缺或不足。易,简易;计,策略;疏,缺少。
3. 晚读:指在晚年阅读。
4. 人间种树书:即《种树经》,一本讲述种树技艺的古代农业书籍。
5. 不向:表示不愿意羡慕那些。
6. 鸿鹄:比喻志向远大的人。
7. 却来:来到,转换地点。
8. 舂锄:农具名,捣去农作物茎杆上的谷壳的农具。这里可理解为泛指从事农耕活动。
9. 感君:因为你的话让我有感而发。
10. 绿野:绿色的田野,泛指田园风光。
11. 成归计:形成回归田园生活的计划。
12. 青山:山间的青翠景色。
13. 思故居:想念故乡的生活。
14. 只恐:只怕,表示担忧或推测。
15. 奇谋:奇妙的策略。
16. 未施设:没有完全实施运用。
17. 折秦强赵:使秦国屈服,增强赵国实力。
18. 要相如:请求有才能的人来帮助。相如,指蔺相如,战国时期赵国的著名政治家、外交家。
去完善
赏析
《和赵忠州归耕之赋》是南宋诗人陈文蔚的一首表达田园生活向往的诗歌。在诗歌中,作者以豪放、奔放的笔触描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的厌倦,表达了自己愿归隐田园,过上简朴生活的意愿。
首联“壮年学易计非疏,晚读人间种树书”,表达了作者对自己年轻时学习知识技能的反思。他认识到年轻时候过于追求名利,未能好好把握时间充实自己。如今已经年长,他开始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开始学习植树造林等实用技能,寻找人生的真正价值。
颔联“不向云霄羡鸿鹄,却来江海伴舂锄”,表明了作者对官场生涯的态度。他不再羡慕那些翱翔在天际的大雁,而是选择来到江河湖泊边,与农民一起为生活而劳作。这里的“鸿鹄”象征着飞黄腾达的官场生涯,而“舂锄”则是普通农民的劳动工具。作者通过这一对比,传达了其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颈联“感君绿野成归计,令我青山思故居”,是对赵忠州劝其归耕的感激之情。作者感叹于赵忠州对他的关心和支持,这让他更加坚定了回到故乡,过上田园生活的决心。“绿野”和“青山”都是美好的自然景观,代表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尾联“只恐奇谋未施设,折秦强赵要相如”,表达了作者对自己未来生活的担忧。他担心自己在乡村生活中遇到困难,无法顺利地适应田园生活。这里用“折秦强赵要相如”的典故,表示他对成功应对生活挑战的信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名为《和赵忠州归耕之赋》,是宋代诗人陈文蔚所创作。诗的创作时间为宋朝(960-1279年),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赵宋王朝末期,由于政治腐败、外患频仍等原因,社会矛盾日益激化,民生疾苦日甚一日。在这个背景下,文人墨客纷纷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关注民间疾苦,寻求改革与发展之道。
在这个特殊时期,诗人陈文蔚有着深刻的人生际遇。他生于书香门第,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青年时期参加科举考试,成绩优秀,但官场沉浮,未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后来,他退居乡里,过上了田园生活,耕种之余,读书写作,以此寄托忧国忧民之情。
这首诗是作者有感于赵忠州归耕之事而创作的。赵忠州是南宋的一位官员,因不满官场腐败,辞官回乡,从事农耕。这一行为引起了作者的共鸣,于是写下此诗,表达自己对官场的不满和对农耕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