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寄范正甫

标题包含
寄范正甫
羁穷莫厌如牢圈,从古功名出屠贩。 男儿不负悬弧心,马革裹尸犹足愿。 君不见淮阴寄食饥贫叟,胯下英风亦何有。 逢时吐气雷电奔,金印累累大如斗。 玉门昼夜羽檄惊,睥睨欲堑天都城。 叩关虎士鬰余怒,科头奋戟如雕鹰。 君从壮年蕴奇策,未宜缩首藏柴荆。 昔人投笔真豪英,慨然万里终成名。 南山白额虽欲老,百兽遭之犹裂脑。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杨时(1053年-1135年),字中立,号龟山,福建将乐人。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程门立雪”典故的主人公。 杨时自幼聪颖好学,于宋熙宁九年(1076年)中进士,历任浏阳、余杭、萧山知县。在任期间...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穷困之中切勿失望,自古英雄多出自平凡。 男子汉当不辜负胸中壮志,誓死沙场也能心满意足。 你可曾看到韩信曾受饥饿,但胯下的英勇又岂止如此? 遇到时机便展露才华,如同雷霆万钧,金印沉甸甸胜过大斗。 玉门关内烽火连天,俯视着天都城的屏障。 猛虎般勇士愤怒不已,砍削敌人的兵器犹如雕鹰扑击猎物。 你在壮年就怀有奇谋妙策,无需躲在篱笆后面畏首畏尾。 过去的人弃笔从戎成就一番事业,决心前往万里之外的大地也能建立名声。 南山的白额老虎纵然年长,但在百兽面前仍具有威慑力。
去完善
释义
1. "羁穷莫厌如牢圈":羁:束缚;穷:困厄。牢圈:饲养牲畜的地方。整句意为处于困厄之境也不要厌恶,就像被束缚的牲畜在饲养圈一样。 2. "从古功名出屠贩":古:自古以来;屠贩:屠夫商贩。整句意为自古以来功名成就的人很多出自平凡的职业,如同屠夫商贩。 3. "马革裹尸":马革:马的皮革。用马的皮革包裹尸体。指英勇作战,誓死为国捐躯的决心。 4. "悬弧心":悬弧:弓箭。整句意为男子汉要勇敢无畏,怀抱弓箭之心。 5. "淮阴寄食饥贫叟":淮阴:位于今江苏省淮安市,是汉代韩信的故乡。寄食:依靠他人生活。整句意为韩信少年时在淮阴依靠他人生活,过着贫困的日子。 6. "胯下英风亦何有":胯下:指韩信受辱于市井无赖的故事。整句意为韩信在困厄中仍然表现出英勇的风度。 7. "逢时吐气雷电奔":逢时:遇到好的时机。吐气:抒发胸臆。雷电奔:形容气势磅礴。整句意为韩信遇到好的时机就发挥出雷霆万钧的气势。 8. "金印累累大如斗":金印:官印,这里代指高官厚禄。累累:重重叠叠。整句意为韩信后来成为大将军,功勋显赫。 9. "玉门昼夜羽檄惊":玉门:古代军事重镇,位于今甘肃省敦煌市。羽檄:紧急的军事文书。整句意为玉门地区昼夜收到紧急的军事文书,战事紧张。 10. "睥睨欲堑天都城":睥睨:斜视。堑:挖掘。天都:指长安。整句意为韩信斜视着天都(长安),想要攻破它。 11. "叩关虎士鬱余怒":叩关:攻打城门。虎士:勇猛的战士。鬱余怒:郁积愤怒。整句意为勇猛的战士怀着郁积的愤怒进攻敌人的城门。 12. "科头奋戟如雕鹰":科头:不戴帽子。奋戟:挥舞长矛。整句意为战士们不戴帽子,挥舞长矛,如同矫健的鹰鹫。 13. "未宜缩首藏柴荆":未宜:不应该。缩首:低头。柴荆:简陋的住所。整句意为你不应该低头躲藏在简陋的住所里,应该勇敢地站出来。 14. "昔人投笔真豪英":昔人:指汉朝的班超。投笔:扔掉毛笔,指放弃文职,从军报国。豪英:英勇之人。整句意为班超放弃文职从军,展现出英勇的品质。 15. "慨然万里终成名":慨然:慷慨激昂的样子。万里:指遥远的边疆。整句意为班超慷慨激昂地奔赴遥远的边疆,最终成就了功名。 16. "南山白额虽欲老":南山:指终南山,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白额:老虎。整句意为终南山的老虎虽然年岁已高,但仍然威风凛凛。 17. "百兽遭之犹裂脑":百兽:各种动物。遭之:遇到老虎。裂脑:撕裂头颅。整句意为各种动物遇到这只老虎仍然难逃一死。
去完善
赏析
本诗名为《寄范正甫》,作者是南宋文人杨时。诗人通过对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如韩信、窦宪等事迹的描绘,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积极建功立业的人生观。 开篇两句“羁穷莫厌如牢圈,从古功名出屠贩”,表现了诗人乐观的人生态度,认为在困厄中不应感到厌恶,自古以来许多功名成就者都是从底层社会摸爬滚打出来的。这一观点是对世人普遍怀才不遇的抱怨情绪的反讽与激励。 接下来六句诗人通过描绘韩信的历史故事,暗示出任何困境都无法阻挡一个真正的英雄展现自己的才华,关键在于抓住机遇和顺应时代潮流。诗人以此鼓励范正甫不要畏惧暂时的困境,而应勇敢地展示自己的才能,为国家做出贡献。 接下来的六句,诗人借用了东汉窦宪的典故,用以赞美范正甫智勇双全的品质。同时,诗人将范正甫比喻为凶猛的老虎,表达出对其武艺和胆识的赞赏。这种比喻同样寓含着希望对方在关键时刻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建功立业的期盼。 “昔人投笔真豪英,慨然万里终成名。”这里提到的“昔人”指的是东汉名将班超,他曾放弃文墨,投身疆场,最终建立了赫赫战功。诗人用此典旨在表明只有经历不断的努力和奋斗,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成为一代豪杰。 最后四句中,“南山白额虽欲老,百兽遭之犹裂脑。”这两句把范正甫比作南山的白额虎,意味着他虽然年老但依然威猛无比,任何的艰难险阻也无法抵挡他的前进脚步。从而传达出对范正甫能力及品质的极高赞誉,并期望他在国家需要之时能勇敢担当,守护家园。 整体而言,这首诗情感激越,气势磅礴,既有对历史英雄的敬仰之情,又有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之意。诗人在赞颂个人勇气的同时,也强调了爱国精神的重要性。全诗通过对诸多英勇人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朋友、对于国家的深深关爱和热切期盼。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寄范正甫》是北宋诗人杨时在崇宁二年(1103年)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时正值北宋晚期,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文人骚客皆怀才不遇,抒发壮志未酬之憾。 杨时是宋代著名理学家和教育家,曾在科举考试中屡次失败,直到晚年才得以进士及第。他在青年时期就已经显露出文学才华,然而却未能在官场上有所建树,这使得他的内心充满了挫折和无奈。在这段时期,他常常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和对友情的珍视。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杨时与范正甫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一同追求真理、探讨学问,共同度过了许多难忘的时光。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两人因各自的人生轨迹而渐行渐远,杨时怀着对朋友的思念与牵挂,创作了这首《寄范正甫》。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