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朱伯可求颂

标题包含
朱伯可求颂
凤凰山下方求隠,摩竭城中又转身。 星电交驰何处是,旋机倒用若为陈。 居士门高无异说,山僧行处脱根尘。 风作伴,月为隣,三眼摩醯笑似瞋。 佗年策杖重倾盖,抵掌掀眉一笑新。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释慧远(334年-416年),俗姓贾,字谦之,雁门楼烦(今山西代县)人。东晋时期著名的高僧、文学家、哲学家,被誉为“庐山宗师”。 释慧远自幼聪颖过人,博览群书,尤善老庄之学。他年轻时曾游学长安,后出...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凤凰山下寻找隐居之地,摩竭城中又开始了新生活。 星际之间交错纷杂,旋转变化如何陈述? 贤达之家品格高尚无可非议,山中和尚言行洒脱超脱世俗。 以清风为伴,明月为邻,三眼神明笑得如嗔如喜。 他年再拄杖相会,谈笑风生间翻新篇章。
去完善
释义
1.凤凰山:位于中国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山以北约30公里的地方,因相传唐代有凤凰飞临而得名。 2.摩竭城:即摩揭陀国,位于古印度恒河流域一带,是佛教兴起的地方。 3.星电交驰:比喻迅速的变动或改变。 4.旋机倒用:指灵活巧妙地运用事物。 5.山僧:住在山中的僧人。 6.脱根尘:摆脱世俗的束缚,追求精神境界的提升。 7.三眼摩醯:指的是弥勒菩萨,因其额上有一纵目,故称“三眼”。 8.佗年:将来某一年。 9.策杖:拄着手杖,这里比喻旅行。 10.倾盖:形容朋友间的交情。 11.抵掌:形容谈论得投机。
去完善
赏析
《朱伯可求颂》是宋朝释慧远所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通过描绘凤凰山下、摩竭城中的场景,表达了诗人与朱伯可之间的深厚友谊。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形象,展现了诗人独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首先,诗人在第一联描述了朱伯可的隐逸生活,他居住在凤凰山下,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然而,他又会在摩竭城中露面,表现出一种出世入世的精神风貌。这种矛盾的形象反映了朱伯可内心的挣扎与选择,也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洞察。 第二联,诗人以“星电交驰”来形容朱伯可奔波忙碌的生活,表达了他对朱伯可事业的关注和理解。同时,诗人又以“旋机倒用”来形容朱伯可在生活中的机智应对,表现出他对朱伯可才能的赞美和敬佩。 第三联,诗人以“居士门高”来赞美朱伯可高尚的品质和卓越的才能,认为他与世俗之人不同,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时,诗人又以“山僧行处脱根尘”来表达自己对佛家超脱境界的向往,暗示出他对朱伯可隐逸生活的理解与支持。 最后一联,诗人以“风作伴,月为隣”来形容他与朱伯可之间的深厚友谊,表达了他们之间心灵的契合和共同的理想追求。同时,诗人又以“三眼摩醯笑似瞋”来比喻他们的关系,表现出他们在谈笑风生中相互理解和支持。 整首诗通过对朱伯可生活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高度赞赏和对人生哲学的深度思考。在诗人笔下,朱伯可的形象生动鲜明,充满了人格魅力。同时,诗人通过对自己人生态度的展现,也展示出他的宽广胸怀和高尚品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朱伯可求颂》是南宋时期著名诗僧释慧远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南宋庆元年间(1195-1197年),这一时期南宋与金国的关系相对缓和,国内政治局势也相对稳定。 朱伯可即朱熹,他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诗人和教育家,主张“格物致知”和“存理去欲”等思想。朱熹在南宋初年被任命为南康郡守,期间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对当地的教育和文化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然而,朱熹的理学观点在当时并未得到广泛认同,甚至受到一些人的攻击和排斥。 释慧远作为一位诗僧,他的诗歌作品多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哲理思考。在这一时期,释慧远与朱熹成为了朋友,相互交流学问,共同探讨人生哲理。《朱伯可求颂》这首诗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表达了释慧远对朱熹的敬意和赞美之情。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