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甘露台
偶至无尘空翠间,雨花甘露境闲闲。
身心未寂终为累,非想天中独退还。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偶尔来到这个没有尘埃和翠绿的地方,仿佛置身于如雨般的花瓣和甘甜的露水之中。虽然身体和精神还未完全沉静下来,但这终究是一种负担。于是,我决定离开这令人陶醉的美景,独自返回到现实生活中。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甘露台:指供奉佛教甘露的台子,象征吉祥美好。
2. 无尘空翠:形容环境清新,无尘世之喧嚣。
3. 雨花:佛教用语,比喻洁净、美好的事物。
4. 身心未寂:指内心和肉体还未达到完全宁静的境界。
5. 非想天:佛教中的无色界天的最高境界,是修行者所向往的超脱生死、不受烦恼影响的境地。
去完善
赏析
《登甘露台》是唐代诗人刘言史所写的一首五言律诗。首联“偶至无尘空翠间”描绘了诗人在一个没有尘埃、充满翠色的环境中偶然来到了甘露台。颔联“雨花甘露境闲闲”则进一步描绘了甘露台的仙境般景色,雨水如同花露,甘露如同仙境,给人以宁静致远之感。
然而,尽管身处如此美好的境地,诗人仍感身心未能彻底摆脱世俗的羁绊。因此,颈联“身心未寂终为累”流露出诗人内心的无奈和挣扎。尾联“非想天中独退还”表示在这样一种无法达到超脱境界的情况下,诗人只能独自返回尘世,继续面对生活的种种困扰。这首诗通过描绘甘露台的仙境之美,表现了诗人对解脱世俗纷扰的追求以及无奈的现实。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登甘露台》是唐朝诗人刘言史的一首五言律诗,创作于公元756年。此时正值安史之乱爆发之际,刘言史身处战乱之中,对时事有着深刻的感受。在这首诗中,他以甘露台为题,表达了对自己身世沉浮的感慨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刘言史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安史之乱爆发后,中原地区战火纷飞,百姓流离失所。作为一名文人,刘言史也未能幸免,他不得不四处奔波,寻求庇护。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刘言史见证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不幸,这些经历都成为了他创作的素材。
甘露台位于长安城外,是一座古老的建筑,据说曾经供奉过汉武帝的白麟。在这个特殊时期,刘言史登上甘露台,眺望远方,心中涌起无尽的感慨。他想起自己在战乱中的遭遇,以及国家的命运,不禁感叹万千。于是,他提笔写下了这首《登甘露台》,以此抒发内心的感慨和对时代的忧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