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松鹤
鹤鸣松树颠,人行松树下。
人禽两无属,往往俱物化。
明日还独来,寂寞青松夜。
扰扰征途间,谁是知音者。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鹤在松树顶鸣叫,人们在松树下行走。
人和禽鸟都归属于自然,时常共同融入万物之中。
明天我还会独自来到这里,陪伴这寂静的青松度过夜晚。
在这纷繁的尘世中,谁又是能懂我的知音呢?
去完善
释义
1. 题:题目的意思。
2. 松鹤:指这首诗的内容是描述松树林中的鹤鸟。
3. 颠:山顶或顶端。
4. 人行:人走在。
5. 无属:没有所属,这里指人和鹤的关系。
6. 往往:常常。
7. 物化:寓意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哲理。
8. 明日:第二天。
9. 独行:独自前往。
10. 寂寞:孤独。
11. 青松夜:夜晚的青松。
12. 扰扰:纷乱的样子。
13. 征途:远行的道路。
14. 知音者:能理解自己的人。
去完善
赏析
《题松鹤》是南宋诗人苏泂的一首描绘松鹤的诗篇。诗中,作者通过对鹤与人的互动,表达出对自然和谐、心灵交融的赞美。以“鹤鸣松树颠,人行松树下”开篇,将人与鸟引入同一画面,传达出一种和谐共生的氛围。“人禽两无属,往往俱物化”更是暗示了诗人对人、鹤皆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认识。接下来的四句,通过描写“明日还独来,寂寞青松夜”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孤独的心境和对自然景色的留恋之情。而在“扰扰征途间,谁是知音者”这一反问下,则流露出诗人渴求知音的愿望以及对红尘纷扰的无奈。全诗寓情于景,寄意于境,彰显出诗人独特的审美趣味和深沉的人生感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题松鹤》是南宋诗人苏泂的一首描绘自然景观的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时期(1127-1279年)。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北宋灭亡和南宋建立的历史变迁。这一时期,政治动荡,战争频发,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然而,与此同时,文化、艺术、科技等方面却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苏泂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他才华横溢,年少成名,但在科举考试中屡次落第。这使他感到愤懑不平,却也让他更加坚定地追求自己的文学梦想。在南宋时期,文人墨客们常常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苏泂也不例外,他在这首《题松鹤》中,以松树和仙鹤为象征,表达了自己坚韧不屈的品质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中的松树象征着坚韧不拔的精神,而仙鹤则象征着高洁的品质和超脱的情怀。诗人通过对这两种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他在困境中坚持信仰,追求高尚品质的决心。同时,也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和人们对和平美好生活的渴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