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端楞伽与生首座
缚茨枯坐九江东,镜像虚融方寸中。
舜若多身禅夜看,母陀罗臂用时通。
缘生谁兆有非有,寂照自知空不空。
道契观音斯善应,萧萧竹雨杂松风。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我独自一人坐在九江之畔,周围寂静无声,只有江水的波涛声和风吹过树叶的声音。我的面前有一面镜子,它在月光下显得格外明亮。在这镜子里,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但它似乎又不是我,而是一种虚幻的存在。
夜深人静之时,我在此打坐修行,感受到了一种宁静的力量。这种力量来自于自己的内心,也来自于周围的环境。它让我感到平静,也让我感到一种深深的宁静。
在这个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和原因。这些原因可能是明显的,也可能是隐藏的。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理解并接受这一切。因为,这就是生活的真谛。
我知道,这个世界是空的,但我仍然能感受到它的存在。这种感受,也许就是所谓的“道”吧。这种“道”,就像观音菩萨一样,能够帮助我们应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和挑战。
此时,窗外传来阵阵风声,夹杂着雨滴敲击竹叶的声音。这些声音,让我想起了以前的日子,那些充满了快乐和悲伤的日子。但现在,我已经不再执着于那些过去的事情,而是学会了放下。
因为,我现在已经明白了,生活中的种种境遇,都是我们成长的契机。只要我们能够把握住这些契机,我们就能够成为更好的自己。而这,就是我此刻的心境。
去完善
释义
1. 九江:中国江西省的九江市;
2. 舜若多:指无常之相;
3. 母陀罗:亦译作"末陀"或"摩怛隶",为佛部所持之臂印;
4. 观音:佛教四大菩萨之一;
5. 萧萧竹雨:形容竹子在雨中显得稀疏而细小。
去完善
赏析
《次韵端楞伽与生首座》是南宋诗人释正觉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全诗通过描绘九江东边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禅宗修行和佛学的深刻理解。
首联“缚茨枯坐九江东,镜像虚融方寸中”描述了诗人在九江东边修行的场景。“缚茨枯坐”是指诗人坚持禅修,不为外物所动。“镜像虚融”则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平静和对佛学的领悟。
颔联“舜若多身禅夜看,母陀罗臂用时通”进一步揭示了禅宗修行的内涵。“舜若多身”指佛教中的无常之身,强调万物皆无常;“母陀罗臂”则是佛教中的一种神通之力,代表慈悲和智慧。诗人以此表达在禅修过程中对无常的认识以及对智慧的追求。
颈联“缘生谁兆有非有,寂照自知空不空”是对佛学理论的阐述。“缘生”指世间万物因缘而生,既存在又不存在;“寂照”则是指对事物本质的洞察力。诗人认为,只有通过修行和禅定,才能真正理解这种看似矛盾的哲理。
尾联“道契观音斯善应,萧萧竹雨杂松风”表现了诗人与观音菩萨的契合。“道契观音”意味着诗人已经达到了与观音菩萨相通的境界;“萧萧竹雨杂松风”则描绘了诗人所处的宁静自然环境,衬托出他在修行中达到的精神境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名为《次韵端楞伽与生首座》,是由南宋著名诗人释正觉所作。诗中的“端楞伽”是指释正觉的一位法号叫作端楞伽的朋友,而“生首座”则是对他的尊称。
创作时间为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的南宋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较为安定的时期,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为诗歌创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同时,这也是禅宗佛教在南宋非常盛行的时候,诗人在这一时期的宗教生活中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与诗人释正觉相关的人生际遇是他在这一时期游历江南各地,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其中包括端楞伽。他们在一起参禅论道,共同探讨禅宗佛学问题,这为他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同时,他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关注民生,这些都为他创作这首诗提供了思想基础。
在这一时期,南宋朝廷对佛教采取扶持的政策,使得禅宗佛教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传播。同时,宋代的文化氛围浓厚,文人墨客们崇尚隐逸、恬淡的生活态度,这也影响了释正觉的创作风格。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