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九龄
禄山必兆边边陲祸,林甫终贻庙社忧。
二事眼前君不悟,何须金鉴录千秋。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禄山必定会带来边疆的祸患,而林甫最终也会给国家带来忧患。这两件事情如此明显但你却没有察觉,所以没有必要为了记录这些历史事件而花费大量时间去编写《金鉴》这样的史书。
去完善
释义
注释:1.禄山:安禄山,唐玄宗时期的胡人将领,后来发动安史之乱,导致唐朝衰落。2.边边陲祸:指安禄山引发的边疆战乱。3.林甫:李林甫,唐朝宰相,独揽大权,陷害忠良,使朝廷陷入危机。4.庙社忧:国家忧虑。5.金鉴录:古代帝王用以鉴别人才的著作。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关于唐代名臣张九龄的诗歌。诗中的“禄山”指的是安禄山,一个引发“安史之乱”的叛将;“林甫”指的是李林甫,唐朝的一位权臣,他的奸诈使得国家陷入困境。诗人通过描述这两位人物的历史作用,表达出张九龄具有先见之明的智慧。
在这首诗中,“禄山必兆边边陲祸,林甫终贻庙社忧”两句,通过对比张九龄与安禄山、李林甫两位历史人物,突出了张九龄对国家民族的远见和责任感。虽然安禄山最终引发了边疆祸乱,而李林甫也留下了千古骂名,但张九龄在他们的罪行发生之前就已经有所预见,这就是他作为一名政治家的智慧和眼光。
然而,诗人最后写道:“二事眼前君不悟,何须金鉴录千秋。”尽管张九龄已经做出了预测,但是当时的皇帝却没有领悟到他的忠告,这也是历史的悲哀之处。诗人认为,这样的悲剧性结果提醒我们要珍视张九龄这样有远见的贤臣,因为他们不仅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经验,也警示了我们应该如何避免重蹈覆辙。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张九龄》这首古诗的创作时间是在唐朝的鼎盛时期,约为公元700年左右。这个时期的中国社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发展迅速,诗歌创作空前繁荣。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张九龄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他的人生经历丰富,历任玄宗朝宰相,是开元盛世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才横溢,被后人誉为“岭南第一人”。
张九龄的生活轨迹和人生感悟使得他对现实社会的认识非常深刻,这也成为他创作的源泉。他既赞美了人民生活的安宁富裕,也揭示了统治者内部的矛盾冲突,同时关注民间疾苦,提出了改革的建议。这些都是他在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重要贡献。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