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陈校书送鹤竹笋诗
竹如鹤脚瘦交加,惊识英英玉露沙。
一见已知仙骨健,高于越箭更无差。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竹子就像鹤脚一样瘦削交织,令人惊叹地认识到了它那晶莹剔透的玉露。初次相见就知道它的仙骨健壮,与越箭相比也毫不逊色。
去完善
释义
1. 次韵:指按照原诗的韵脚和内容模仿写诗。
2. 陈校书:指陈珙,字其嵩,号横秋,是宋朝的一位学者,曾任校书郎之职。
3. 鹤竹笋:指一种竹笋的名字,因其形状细长如鹤足而得名。
4. 交加:这里形容竹子弯曲交织的样子。
5. 英英:这里形容竹笋鲜嫩多汁的样子。
6. 玉露沙:比喻竹笋表面的露珠像玉一样晶莹剔透。
7. 一见:一眼看去。
8. 仙骨健:形容竹笋的品质高雅、健壮。
9. 高于越箭:越箭,指古代越国制造的箭矢;高于越箭,是说竹笋比越箭还要高出许多,比喻竹笋非常之高。
10. 无差:没有差别。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竹笋为对象,诗人通过比喻、拟人等手法表达了对其品质的赞美。首句“竹如鹤脚瘦交加”将竹笋的形态比作鹤腿,形象地描绘出竹笋修长挺拔的样子。接着,诗人用“惊识英英玉露沙”进一步强调竹笋的新鲜与洁净,宛如吸收了天地精华般的美妙品质。接下来的两句“一见已知仙骨健,高于越箭更无差”,则是通过描绘竹笋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竹笋品质和精神的赞美。在这里,“仙骨”喻指竹笋坚韧不屈的生命力,而“越箭”则暗示竹笋的高雅气质。整首诗语言生动,构思巧妙,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力,使人仿佛能感受到竹笋那种清新脱俗的美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次韵陈校书送鹤竹笋诗》是南宋诗人高似孙的一首赠答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公元1159年,正值南宋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正处于由盛转衰的过渡阶段,政治腐败、战乱频繁,人民生活困苦。
高似孙(1159-1208),字续古,号疏寮,台州临海人。他是一位博学多才的文人,曾任秘书省正字、校书郎等职。在创作这首诗歌的时候,高似孙的生活并不如意,他曾多次遭到贬谪,官场生涯颇为坎坷。然而,他始终保持着对文学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通过诗歌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理想。
在这首诗中,高似孙以鹤竹笋为象征,表达了友情的珍贵和人生的无奈。他强调了友谊的可贵,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他也透露出对自己命运的不幸感慨,以及对时代的忧虑。总的来说,《次韵陈校书送鹤竹笋诗》是高似孙在这一特殊时期抒发情感的代表作之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