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州郡圃种稚柏三千
三千稚翠绕池亭,他日摩挲考岁星。
为语邦人须耐久,春红何必似冬青。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周遭有三千稚嫩苍翠环绕着水池旁的亭子,未来有一天回顾过去岁月可数的星辰。我想告诉世人需得耐心长久,春天的花朵不一定非要像冬天的小青一样经久不衰。
去完善
释义
《眉州郡圃种稚柏三千》是南宋诗人李石的一首咏物诗。这首诗歌颂了春天种植的三千稚翠柏树的美好景象,并寄予了对未来的期许。以下是这首诗中的一些词句注释:
1. 眉州:即今四川省眉山市,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名区之一。
2. 郡圃:郡守的园林。这里指眉州的官府园林。
3. 稚翠:新绿的嫩叶。这里指春天刚种植的柏树。
4. 池亭:建在池塘边的亭子。这里指园林中的建筑。
5. 摩挲:抚摸,用手轻轻按着。这里形容对树木的关注与爱护。
6. 岁星:木星,古人认为它的运行象征着时间的流逝。这里用来表示时间的推移。
7. 为语:告诉,对人说。
8. 邦人:本国人,当地人。这里指眉州百姓。
9. 耐久:经得起时间考验,持久。这里指柏树能够长久地存在。
10. 春红:春天的花朵,这里比喻短暂的美丽。
11. 冬青:常绿灌木,叶子四季常青。这里比喻长久的生命力。
去完善
赏析
赏析:这首古诗是描绘诗人对自己种植的稚柏的期待与赞美。首句“三千稚翠绕池亭”,写出了稚柏的数量之多以及生机勃勃的景象。次句“他日摩挲考岁星”,意味着诗人期待着这些稚柏能够茁壮成长,未来成为年代久远的参天古木。诗人在第三句中,告诫世人要像稚柏一样具有坚韧的品质,不要轻易放弃。最后一句“春红何必似冬青”,寓意着春天的花朵虽美,但不如冬天的松柏那样常青,强调了恒久的重要性。整首诗通过描写稚柏的形象,传达出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欣赏和对耐久精神的追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歌《眉州郡圃种稚柏三千》是宋代诗人李石的作品。在苏轼被贬谪后,眉州的经济和文化一度陷入低潮,这时李石出任眉州知州,致力于发展当地经济和文化,积极推广农业种植技术,提倡园林文化,他在任期内大力整顿眉州郡圃,创建了三万棵稚柏。因此,我们可以推断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在宋哲宗元祐年间(1086年-1094年)至宋徽宗大观年间(1107年-1110年)之间,大致涵盖了李石的生平活动时期。
在这个时间段内,苏轼因为与王安石的变法政策不合而被流放黄州,其亲友及追随者同样受到牵连,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压。其中,李石作为苏轼的好友,也因苏轼的关系遭受到了排挤和迫害,甚至被贬职。然而,即使在这样的逆境中,李石仍然坚持自己的信念,坚守自己的职责,努力推动眉州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同时,在宋代,由于科举制度的改革以及王安石变法的实施,社会上出现了一批锐意改革的士大夫,他们主张学以致用,关注民生,积极参与地方建设。这些时代的背景为李石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动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