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室
来为人所爱,去为人所思。
君看文与高,慈惠蜀之师。
至今窟中像,凛凛建立时。
知非伯有室,定是桐乡祠。
蜀人爱二公,远与千载期。
其间几灰劫,付与一炬吹。
保此岁峥嵘,不动山四维。
东家好邻里,岂任恶少窥。
祠前二古柏,外干中不萎。
勿作剪伐想,恐是神明遗。
可怜墙壁间,峩冠剑拄颐。
烈士不平气,好在淮西碑。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这份文献翻译为现代优雅的白话文如下:
受到人们的热爱,成为人们心中的思念。
看看文章和高山(的象征),这两位都是受人民尊敬的导师。
直到现在,那洞中的雕像依旧凛然屹立着。
虽然这不是你们的房子,但肯定是个值得纪念的地方。
四川人民敬爱两位,他们的友谊跨越千年。
中间经历了多少困苦,只让火光和风吹散。
保证岁月绵长,群山恒久稳定。
隔壁是个和睦相处的好邻居,怎能让无良之人肆意窥探?
祠堂前有两位古老的柏树,虽然外表干枯,但中心并未枯萎。
别去想砍伐它们,可能这是神明的遗留之物。
可怜的是墙壁之间,英雄们仍然保持着挺拔的姿态。
烈士们的不平之气,永远铭刻在淮西的纪念碑上。
去完善
释义
1. "来为人所爱,去为人所思":这两句说的是人的生老病死,无论生死都会被人牵挂。其中“来”和“去”分别指出生和死亡。
2. "君看文与高,慈惠蜀之师":文与高是两位古代名人的名字,这里用来赞美他们作为教师的教育精神。其中“蜀之师”是说他们在四川地区的教育影响力。
3. "至今窟中像,凛凛建立时":这两句描述了石窟中的佛像,形象地展现了佛教艺术的魅力。
4. "知非伯有室,定是桐乡祠":这两句是在对比不同的历史遗迹,其中伯有室和桐乡祠都是古代的名胜古迹。
5. "蜀人爱二公,远与千载期":这句强调了四川人对这两位名人的敬仰之情,以及对他们身后千年的期待。
6. "其间几灰劫,付与一炬吹":这里的“灰劫”是一个佛教术语,指的是轮回转世。这句诗暗示了经历了无数次的轮回,一切都将被火光吹散。
7. "保此岁峥嵘,不动山四维":这句描绘了自然环境的稳固性,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热爱。
8. "东家好邻里,岂任恶少窥":这句表达的是诗人对于邻居关系的期望,希望邻里之间能够和睦相处,不给那些心怀不轨的人可乘之机。
9. "祠前二古柏,外干中不萎":这句描绘了古柏树的形态特征,即使外部树干枯萎,其内部依然充满生机。
10. "勿作剪伐想,恐是神明遗":这句表达了对古柏树的尊重和保护,认为它们可能是神明的恩赐,不应该被砍伐。
11. "可怜墙壁间,峩冠剑拄颐":这句描绘了壁画上的英雄人物形象,他们头戴冠冕,手持宝剑,给人一种英勇不屈的感觉。
12. "烈士不平气,好在淮西碑":这句表达了对英雄的崇敬之情,同时也说明了淮西碑的存在。
去完善
赏析
《石室》这首诗描绘了人们对两位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作者通过描述“文与高”的形象和事迹,表达了对这两位贤者的赞美。诗人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凛凛建立时”、“保此岁峥嵘,不动山四维”等诗句,展现了两位人物崇高的品质和坚定的信念。同时,诗人还提醒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秉持正义和不屈的信念,正如诗中所述:“烈士不平气,好在淮西碑。”这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充满了对历史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许。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石室》是南宋诗人李石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时期(1127-1279年),即公元12世纪至13世纪之间。这一时期,中国正处于北宋灭亡、南宋建立的历史转折点,社会动荡不安,民生疾苦。
在创作《石室》时,李石正身处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他一生经历颇丰,曾担任地方官职,后因战乱被迫辞官,开始游历四方,关心民间疾苦。在这个过程中,李石对南宋社会的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而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
这首《石室》通过对石室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忧虑和对理想的追求。在这首诗中,李石以石室为象征,表达了他对儒家道统的坚守以及对个人修养的重视。同时,他也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南宋朝廷腐败、民生困苦的不满和批判。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