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李中丞慈恩寺清上人院牡丹花歌
澹荡韶光三月中,牡丹偏自占春风。时过宝地寻香径,
已见新花出故丛。曲水亭西杏园北,浓芳深院红霞色。
擢秀全胜珠树林,结根幸在青莲域。艳蕊鲜房次第开,
含烟洗露照苍苔。庞眉倚杖禅僧起,轻翅萦枝舞蝶来。
独坐南台时共美,闲行古刹情何已。花间一曲奏阳春,
应为芬芳比君子。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三月的春光里,牡丹独占春风。我寻访着花香之地,看到新花已从老丛中崭露头角。在水边的亭子西边和杏园的北面,花朵如红霞般绚烂。这些花儿在莲花之地结根,胜过了所有的珍珠树林。花瓣和花蕾相继开放,它们带着烟气和露水照亮了满地的青苔。这时,禅僧们眉毛微皱,倚着拐杖站立,轻盈的小蝴蝶围绕着枝头翩翩起舞。我独自坐在南台,一同欣赏着美景,当我在古老的寺庙漫步时,心中的情感难以言表。在这样的花海之中,一曲春天的乐章奏响,因为它们的芳香与品质,堪与高尚的人相比拟。

去完善
释义
1. 澹荡:悠闲荡漾。
2. 韶光:美好的时光。
3. 宝地:指贵重的土地,这里指寺院。
4. 曲水亭:中国古代庭院建筑之一。
5. 杏园:即赏杏花的园林,泛指花园。
6. 擢秀:树木长高并抽出新的枝条。
7. 珠树林:指树林茂密繁盛的样子。
8. 青莲域:指寺庙一带。
9. 艳蕊鲜房:形容牡丹花开得艳丽鲜艳。
10. 含烟洗露:形容牡丹花在阳光下晶莹湿润的状态。
11. 苍苔:地衣门的一种植物,生长在阴湿的地方。
12. 庞眉:眉毛粗大的样子,形容老者。
13. 南台:指南方的佛台或讲台。
14. 阳春:春季的阳光,借指春天。
15. 芬芳:香气,也比喻美德。
16. 君子:对别人的尊称,这里指诗人自己。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颂了牡丹花的美丽和高雅,将牡丹的形态与品德紧密联系在一起,以此赞美其华贵而不失高洁的品质。诗人通过描绘牡丹花繁茂生长的景象,用曲水亭、杏园等富有象征意义的地点,以及禅僧、舞蝶等生灵与之相互辉映,使整个画面生动而充满活力,并寓示着人间和谐美好的理想境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和李中丞慈恩寺清上人院牡丹花歌》是唐代诗人权德舆的一首应景之作,创作于贞元二十年(804年)。当时权德舆担任吏部尚书,正在朝廷任职。这首诗是在和当时的李中丞一同参观慈恩寺清上人院的牡丹花时创作的。
在804年的唐朝,社会相对稳定,经济繁荣。唐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的文治武功,使得唐朝进入了鼎盛时期。而在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下,德宗皇帝的晚年逐渐失势,皇子之间权力争夺加剧,宦官势力也日益壮大,但整体而言,社会风气依然繁华。
权德舆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他的生活虽然安逸,但对于时局的忧虑却时刻萦绕心头。这种复杂的心情反映在他的诗作中,使读者能感受到诗人的深沉情感以及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深关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