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水
纪地复涵虚,清疑颢气俱。
东家遗教远,夏后建功殊。
冷色平吞鲁,长波迥胜吴。
如斯无少息,体道悟真儒。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恢复地面的模糊空间,清新的疑问和开阔的空气都在其中。东方的知识传承久远,夏后的功绩非常特殊。寒冷的色彩覆盖了整个齐鲁大地,宽广的水面胜过江南水乡。像这样没有丝毫的停歇,体验大道领悟真理才是儒家之道。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泗水:即泗河,位于山东省中部偏南地区,源出泗水县东蒙山南麓,由东向西流经山东南部平原,最后汇入淮河。
2. 纪地:指古代地理行政区划中的“九州”之一的青州。
3. 清疑颢气俱:此句中"清疑"指的是清澈的水面,"颢气"则指的是天光水色融为一体的景象。
4. 东家遗教远:东家,此处借指孔子;遗教,指孔子的教诲。
5. 夏后建功殊:夏后,指禹王,亦称大禹;建功殊,意指大禹治水取得特殊的功绩。
6. 冷色平吞鲁:冷色,这里指泗水的碧绿;平吞鲁,意指泗水平静广阔,涵盖了古时的鲁国区域。
7. 长波迥胜吴:长波,指泗水的曲折流程;迥胜吴,形容泗水胜过古时的吴越之水。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名为《泗水》,表达了诗人对泗水的赞美与感慨。首联“纪地复涵虚,清疑颢气俱”描述了泗水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景观,展现了泗水清澈、浩渺的特点。颔联“东家遗教远,夏后建功殊”则通过对比东家和夏后的不同功绩,暗示泗水的历史价值和人文内涵。颈联“冷色平吞鲁,长波迥胜吴”进一步描绘了泗水的水势特点,同时通过与齐鲁和江南地区的比较,突出了泗水的独特地位。尾联“如斯无少息,体道悟真儒”则表明了诗人的态度,即要像泗水那样不息流淌,体味自然之道,领悟儒家真谛。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表现出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泗水的独特见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泗水》是宋代诗人祖无择的作品。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北宋时期(960-1127年),这一时期正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繁荣的时期,同时也是科举制度盛行的时代。
在创作这首诗的时候,祖无择正值中年,他在这个时期经历了人生的起起伏伏,曾担任过多个地方官员,也曾在朝为官。这样的经历使他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使他更加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生活状况。
在这段时间里,祖无择所处的社会背景是北宋王朝的盛世。在这个时期,国家政治相对稳定,经济发展迅速,文化艺术繁荣,科举制度盛行。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不良现象,如贪污腐败、贫富差距加大等。这些现象引起了诗人的关注,使他在诗歌中表达出对社会的关切和对人民的同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