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王介山韵送子声小学教谕
小儿心孔暗不开,纷纷谁是骅骝材。
徐生善颂有名父,文斾新向儒宫来。
雁行趋立谁家子,捧书惊看眉间喜。
我亦归谋二顷田,送老西河从此始。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孩子们内心封闭难以打开,不知道谁是千里马般的良才。
徐家公子擅长赞誉他的父亲,他的荣耀和名声已经来到学术殿堂。
队列中走着的是哪位才子,捧着书本惊讶地看着他眉间的喜悦。
我也想回到乡下谋求二顷土地,从这一刻开始过上退休的生活。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心孔:比喻人的智慧才能。
2. 骅骝:骏马,这里用来比喻有才学的人。
3. 徐生:指徐子声,名字不详,是方一夔的朋友。
4. 善颂:善于赞扬别人。
5. 有名父:意指出身名门世家。
6. 文斾:文采飞扬的旗子,这里形容文学教育的繁荣。
7. 儒宫:古代学堂。
8. 雁行:指按次序排列。
9. 趋立:行走站立的样子。
10. 二顷田:指一小片土地,这里是诗人自嘲的语气。
11. 西河:古地名,位于今天中国山西省西部。
去完善
赏析
《借王介山韵送子声小学教谕》是一首表达师生情谊和对教育理想的诗歌。作者方一夔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自己学生的期望和祝福。他以“小儿心孔暗不开”开篇,表达了对孩子们智力尚未完全开发的担忧;紧接着以“纷纷谁是骅骝材”设问,意指这些孩子中谁能成为有才华的人才。
接下来,他提到了自己的学生徐生,称许他在文学上的造诣和成就,并期待这位才子能以崭新的姿态进入儒学殿堂。同时,通过描绘孩子们排列整齐、捧着书本的场景,反映了学生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学习的喜悦。
最后,诗人表示自己也即将告老还乡,投身于田园生活。这句诗透露出诗人对退休生活的向往,同时也传达出他对学生们成长的关爱与期待。整首诗构思巧妙,语言精炼,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人文关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借王介山韵送子声小学教谕》是宋代诗人方一夔创作的一首送别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时期,大约是公元1127年至1279年之间。在这个时代,中国正处于历史上的南宋时期,北宋灭亡后,南宋成为中原地区的主要政权。
在这段时间里,方一夔作为一位文人,身处江南水乡,他的人生经历丰富多样,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在当时的社会地位并不显赫,但在文学领域有着较高的成就。他的诗歌作品多描绘自然风光、抒发个人情感,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域特色。
在这一特殊时期,南宋政权相对稳定,但外部压力依然存在。北方的金朝对南宋构成威胁,双方在军事、政治方面进行多次交锋。此外,南宋内部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矛盾和问题。在这种背景下,文人墨客们往往通过诗词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亲友的思念之情。
在《借王介山韵送子声小学教谕》这首诗中,方一夔巧妙地借用王介山的诗句,表达了对即将离别的友人子声的深深眷恋。他以景抒情,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传达出离别时的惆怅情绪。同时,他还表达了对子声担任小学教谕的支持和鼓励,希望他能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人才。
去完善